奎星楼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应该是庐江人当年重教崇文的一个标志。现在的庐江,仍有不少人记得当年耸立在庐江环碧公园内、由庐江籍人广西巡抚潘鼎新捐资重建的奎星楼,此楼典雅古朴,侧有庭院,粉墙绿茵,环植竹木。以奎星楼为中心,东南角筑有“香花墩”,墩上建有“瀛洲亭”,清朝初年,又在附近建起“八蜡庙”等。一时间,庐江人勤耕苦读,重文兴教,书香飘满了潜川大地。
在今天的庐江人看来,文武兼备的潘鼎新身上较好地体现了家乡的人文精神。他勤奋好学,应试中举,从戎报国,同治至光绪年间,先后任山东、云南布政使,云南、湖南、广西巡抚,足见其有治国安邦之才。他忠心爱国,丹心一片照汗青,在1885年镇南关大战中,誓死决战,带伤指挥战斗,取得了抗法斗争的胜利,扬国威于天下。他情系家乡,祈盼家乡多出人才。据传,清朝时庐江周围的一些县都有考中状元的,而相比起来,庐江似显得文风落后,人才匮乏。当时有风水先生说因庐江西部的一座闸山将龙脉闸断所致。因此,潘鼎新采纳其建议,捐资在当时的孔庙左侧重修此楼,意在扭转庐江文运,足见其报效桑梓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四、盛世登楼
走进庐江城东,在庐巢路和军二路之间,是新楼林立、焕然一新的新城区。在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的城东公园内,重建的奎星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远望高耸入云,气势恢宏,成为庐城的标志性建筑;近看八面玲珑,风格独特,庐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2011年8月8日,庐江奎星楼对外开放,原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欣然为奎星楼题字。庐江籍学者孙文光应邀而作《重修奎星楼记》,全文如下:
奎星楼者,中国古典文化中别具一格之建筑者也。昔时各地为固风气,严锁钥,强文脉,大都在文庙附近建奎星楼,用以昭示本地文风之盛与夫为民祈福之宏愿焉。
庐江奎星楼,源远流长。据清代康熙年间“惟兹东门,厥初有楼;数极而圮,旷祀弗修”之记载,明末清初之际,奎星楼当已屹立于庐江东门大地之上。其后,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县令李衍芳倡建新楼,实为奎星楼之再建,然咸丰中毁于兵燹。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淮军将领、邑人潘鼎新独力捐资复修,是为第三次重建。由于此次建筑“宏深肃括,较昔更壮其观瞻”,深得邑人挚爱,奎星楼亦因之被视为庐江最著名之地标之一,垂百馀载。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年久失修拆毁,邑人惜焉。
庐邑本礼教之邦,文翁故里;潜水酿惠人之德,公瑾醇醪。二千年之文化底蕴,尽得风流,亦更期待于英才之辈出与新风之蔚起。近年来,庐江县委、县政府以正政风、纯民风、盛文风为己任,大力传承庐江优良之文化传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奎星楼之第四次重建,创造诸多条件。适城东新区创建,规模宏敞,气象峥嵘;近水依山,钟灵毓秀。公元二O一O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奎星楼由已嫌狭隘逼窄之原址移来城东新区重建,实亦为庐城新地标之突起而催生。而邑人肖君荣生之慷慨捐资,更有助于奎星楼之顺利落成。试看今日杰阁崇楼,腾辉古邑;朱甍碧瓦,耀采新城,斯亦庐江之一大盛事也。
是为记。时在公元二○一一年六月。
登楼望远,但见城东新区日新月异,气象峥嵘;周瑜墓园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四周山水环绕,钟灵毓秀,庐城景色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