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坝在皖南歙县,徽杭公路道旁。渔梁是古代的一项水利工程,许多山区里都有建造。但歙县的渔梁坝是比较大的,至今还在使用。我是数次驱车经过这里,但那里却从来没有下车看过。今年初冬时节我再次经过这里,车上一个朋友说我们下去看看渔梁坝。初冬的天气好得不像样子,远处的山色又蓝得那么好。我把车停在一个农户的门口,就向渔梁坝走去。坝是用青石条筑成的,粗粗凿出的毛坯石条,枯水期坝顶上能行人。坝顶上还有许多石头墩子,造时就特意留好了。春汛时水从石墩中间流过,胆子大一点的人,可以一个墩子接着一个墩子跳着走过去了。到了发桃花汛的时候,这里的水流就急了,势如奔箭。来回两岸怕是要坐船了。这里常年有水流下去,水碧如染。古云:在山泉水清,信然!今天天气好,附近有许多人家来这里洗被子和床单,把被子漂在水里让它们在水中自由漂流,人在岸上跟着漂流的被子一起走,走一段把被子捞起来一抖,太阳下抖出一圈人造的彩虹。衣物便洗好了,这样洗衣服实在有一种玩的心态在里面。妇女们拎起沉重的竹篮子,歪侧着身子往家走。初冬的河边有许多八哥,这里的八哥很多,飞到河边的树上啄食树种子。
渔梁坝似乎是天生而成的,这样的水利工程与周围的山水人物很衬。坝子下水面上停着载着鸬鹚的渔舟,鸬鹚剪纸一样,静静的,一切的声音就都隐在它湿淋淋的羽毛里了。船上没有人,只有清冷的风丝丝吹过,愈来愈细。坝两边的人家屋后都有很高的柴垛子。柴捆好,一捆一捆码放在整洁的青石板上。青石板经过风吹日晒,雨露沐浴,被打磨得像一件温润的玉器。干干净净等人把柴堆放在上面。可以看出这个砍柴人颇有文气,执斧的手每一次落下,落下的枝条绝对是同样粗细长短。砍柴人的手势也可以看出是极其轻微的,每一次都是斜斜地劈下,最省力气地劈下,斧刃轻松地进入树枝,又轻松地离开。每根柴上都有一个黄黄的如同半月一样的刀痕。修渔梁坝的石头据说有些不是本地产的,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清代修缮时因为财力不比从前了,就从附近的山上开采了青石来补。当地老者说可以从石头的颜色看出朝代来,他说明朝人修的石头里带点红色,这种石头特别耐水的冲刷,清朝人修的石头是青色的。比明朝时修的要差一些了。我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这有什么差别。
渔梁坝是不能跟现代水利工程相比的。但它却是一件非常聪明的设计。它使坝下常年保持一个稳定的水位,便于通航。它在古代徽州人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看似简单的工程可以蓄上游来水,缓坝下水的流速。使这里常年可以通航,坝边的石碑上说是明万历年修的,在坝子的上游是徽商的一个码头。许多徽州人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回来时载满银钱的船只也是停在这个码头上。渔梁坝大概也是许多故事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