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星楼的第三次重建是在同治七年(1868),庐江知县黄光彬着手治理县城的战火创伤,再次倡建奎星楼。奈于资金困难,黄知县便向庐江籍时任广西巡抚潘鼎新(今庐江县郭河镇人)求援。潘鼎新乃举人出生,曾于国史馆承修大臣列传,重文好学。得知家乡要重建奎星楼,十分高兴,当即决定独资捐建,并建议重新选址于文庙左侧环碧园畔。建楼时,潘鼎新派员专程到江西丰城,聘请当年的楼台建筑大师张玉峰主持,张因故遣子张小峰督建。张小峰则以广东名楼惠山楼为蓝本,历时两年建成。该楼高三丈二尺,三层六面,飞檐翘角,铃铎垂悬,筒瓦兽灵。楼的最上层塑有“魁星点斗”神像,一手执珠笔,一手直指脚下,寓意着脚下的这一方土地永远文风昌盛。游人登楼凭窗,远可眺望冶父山胜景,近可俯瞰环碧园全景。民国三年(1914),县人在重新修葺时改楼顶的陶顶为锡顶。该顶高9尺,呈葫芦状,用锡672.5斤,由城内有名的锡匠汪发明所铸建。锡顶安装后,阳光下,映衬塔身红墙碧瓦,紫气霞光,耀眼夺目,奎星楼一时成为江淮名胜,享誉皖中。“文革”中,此楼也难免一劫。1977年11月,因年久失修而致楼体倾斜,终被拆除。据说当时仅拆下的木料就有五六十立方。于今,很多亲眼见过的人,聊起这座奎星楼,仍流露出一种怀旧之情、一种惋惜之情。
历经数百年烟雨,奎星楼已经成为庐江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时逢盛世,重建奎星楼,祈盼庐江文风兴盛,不仅是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要求和期盼,也是该县“人文庐江”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但因受原址空间狭小、建筑拥挤等现状条件所限,县委、县政府决定迁址新建。第四次重建的奎星楼位于庐城城东公园东南角,2010年8月破土动工,历时一年。新建奎星楼的设计遵从传统形制和要求,亦参照本县原魁星阁照片和有关文字资料进行设计,该楼总高度为27.68米,八角形三层攒尖式瓦顶,顶部木构件呈斗八形藻井,采用宋元时期建筑的一些元素和符号。如六等材铺作,直■窗,素覆盆柱础,汉白玉钩栏、出檐深远等,使其更显古朴。同时,增加了平座以满足观赏功能并提高环境容量;增加了原楼的体量和高度,是城东公园的构图中心和景观中心。既体现了原楼的功能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也展现了她的恢宏气势和丰富的体形特征,成为庐城靓丽的人文景观和建筑景观。
重建的奎星楼毗邻庐江中学,旨在弘扬良好学风,激励广大学子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桑梓,也寓意着作为西汉文翁故里的庐江,必将文运亨通,人才辈出。新楼依山(东顾山)傍水(东门大河),与城东新区范围内的名人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教基地、文化健身公园等连为一体,形成庐江新的文教中心。
三、天开文运
奎星楼是一个地方的文运,是一个地方文化繁荣的象征。我想,这也许就是庐江奎星楼在拆毁三十多年后,终于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的缘故吧。
站在重建一新的奎星楼前,令人不能不想起庐江的文化,不能不想起周瑜故里孕育的二千多年文明。作为治理都江堰第一人——文翁的家乡,庐江县自古文风昌盛。文翁,庐江郡舒县(今庐江县乐桥镇)人。西汉景帝时为蜀郡守,是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创办官学的第一人,为官一生,以兴修水利、倡导文治而政绩卓著。受文翁影响,庐江历代重教兴学。建县后,相继于北门建文庙,创学官,设书院。在元、明两朝鼎盛时有毛公书院、崇文书院、潜川书院、崇正书院等八所书院,汇聚四乡之俊秀,八方之人才。到了清朝,重教之风尤盛。康熙、同治年间,先后在文庙西北建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先代祠,并大兴县学和学堂,仅县城大西门内就有庐江中学堂(即今庐江中学)、广益学堂,还有十多家私塾,呈现出“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繁荣局面。
据庐江县志记载,自南唐伍乔金陵殿试中进士第一(状元),至晚清,庐江县共有44名进士、198名举人、713名贡生。全县文教风昌盛,以科甲起家者传承不绝,传留于世的著作也多达138部。穿越2100多年的历史时空,庐江人文荟萃,地域文化精彩纷呈。“一战功成天下定,雄才盖世美名扬”的三国名将周瑜,以火烧赤壁遗下千古风流,更以“儿女英雄俱绝代”和他的文韬武略使故里庐江遐迩闻名。三国王蕃通天文、精数学,贡献突出;在影响中国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人物中,庐江就有黄金台、吴廷香、卢国华等十多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抗法名将刘秉璋、援朝统帅吴长庆、抗日名将孙立人等诸多爱国将领,不仅在抵御外侮的舞台上独领风骚,而且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今天,120万庐江儿女薪火相传,大力弘扬“爱国爱乡、勤耕好学、开明开放、明礼守法、奋发有为”的新时期庐江精神,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