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摄天下 -> 徽风皖韵 > 正文
 
仙源 麻川河(一)
2011-08-09 10:51:48 来源:黄山区政协办 作者: 【 】 浏览:216次 评论:0

仙源

到过仙源的人,常常要好奇地问:此地缘何为仙源?如此一个雅化的名字,是不是真的与神仙有什么关系?太平旧县志解说的很简单:“以其流经邑城之麻川源出黄山,古称仙源是也”。看来此名应是与山有关,与水有关。黄山是一块神奇之地,轩辕峰、炼丹峰等名称得自黄帝在黄山炼丹得道升天的故事,因此距黄山最近的山谷小城赋予“仙源”这样一个奇异的名字也就不足为怪,且有黄山最大的水系麻川河相连接,神仙之源也就名副其实。明代御史崔涯是太平人,他在《春日省城记》一文中这样描述仙源:“倚碧云,揖黄山诸峰,罗列如黍米,麻川、富溪湍激洄漩……”寥寥数语,山水灵气,跃然纸上。

自唐天宝太平置县,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仙源均为县治所在。宋代时,已建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小城,“城周一里二百一十步,门四。”到明代,重新修筑,“高丈八尺、厚一丈,上广八尺,有门五”。城池坐北朝南,背倚三门(岭),面对黄山,日升之时、霞光紫气,诸峰耸立;城下两条河于东南角会合,从西南而下的富溪,流至东边溶入紧贴城垣的麻川,水面开阔,清澈见底,对面的东门河滩是一天然聚会广场,每遇戏班、杂耍、庆贺等重大活动,这里万人欢聚,热闹非凡。

毫无疑问,仙源因水而美,横跨富溪的南门石桥名“永济”,于宋代就已修建,清代诗人倪雍梧曾于此赋诗《富溪夜月》一首,诗曰:“云断山城钟漏稀,澄波皓魄漾寒晖,徘徊渐出群峰上,皎洁将凌一汉飞,彩散玉壶清透谷,光分冰镜冷侵衣,石梁徒倚尘襟涤,几度回看不忍归。”秀美古城,月出群峰,寒夜冷晖,清水涤尘。美已至此,物我两忘,诗人怎能归去?

让仙源更富灵性的应是麻川河,由汤岭东面发源,合黄山东南两面之水,迤逦千峰,汇聚沿路各山诸水,始入仙源。古县志记麻川河:“……山高水深,驾飞虹于水上有濠梁之景焉”,其雄伟壮观可见一斑,仙源稍上方的麻陂潭,而下的麟凤桥、板石垂钓、狮子石、寨山等都是古代太平著名的游览景点。自仙源至小河口麻川河出太平,六十里之间,“巨石累珂,交积隍涧,曲折奔腾,冲激雷转”,如此景象,显见麻水之美无可比拟。晚唐诗人杜荀鹤在仙源一带游历麻川后作五言诗一首《题麻溪》:“麻溪清澈底,似入武陵溪;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酒旗和柳动,僧塔与云齐;此是归期路,归期路弗迷。”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令诗人深深感动,于是,在此找到了心灵回归之路,而且从此不再迷惑。与此有异曲同工的是古代一县令离任时的言志诗:“检点归鞍快交鞭,来朝走马亦陶然,问心只饮仙源水,回首心无俗浊泉。”

仙源在明、清两代,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因“东连旌德,北枕泾邑,西邻石埭,南联黟歙,犬牙相制,四通五达”,而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当时的仙源,青砖碧瓦的高堂大屋鳞次栉比,富丽堂皇的宗祠坛庙达三、四十处,街巷纵横,曲径通幽,人口稠密,店面、作坊比比皆是;而且重礼施教,文风昌盛。明代中后期,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人才辈出,进士周怡、崔涯,官至侍郎、御史,为人刚正不阿,气节刚毅,为海内所称颂;周怡还留下27卷的《讷溪文集》,书目入《四库全书》,崔涯著《笔山文集》十卷行世,两者文学造诣均很深厚,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名医周子干名闻江南,其弟子们整理的《慎斋医条》对后世医学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有“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也”的称誉。清初太平举子王致和创制的豆腐乳名满京城,连康熙皇帝品尝以后,也赞不绝口,特赐御书:“青方”二字,王致和豆腐乳成了清朝宫廷的必备佳肴。

一千多年已经过去,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仙源,常常要唤起人们心中对世外桃源由衷向往,当代人在描述仙源的时候,仍充满豪情地写道:“在仙源,一块石头、一泓碧水,一座古桥、一眼古井、一首古诗……都是岁月留痕,生命永驻,闪耀着千年历史的光辉,让人欣赏,让人品味,让人回眸那逝去的碧波……”
 

Tags:仙源 麻川河 责任编辑:qirui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天开文运奎星楼 下一篇黄山墓塔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