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石
仙源往下十余里,麻川里的累累巨石汇聚成长有百米的滩,名为中滩。滩中皆石,大者如床如桌,小者如盆如桶;麻川河水在此冲撞激烈,响声如雷,几里之外能耳闻,高山之岗能目睹满滩飞溅的白浪;春季河水汹汹涌涌时,这里是翻江倒海,冬日山寒水瘦时,这里也是激流飞奔;年老体弱,幼童病妇皆不能临此风景。中滩而下,河面开阔,水清冽澄净,水底一览无余,一边是鹅卵石平整铺就,一边是山脚的岩石,岩石多不规则,有起有伏,有高有低,使水底不单调而有趣,间或有大队的鱼群列队而过。往下二三百米,水渐深渐绿,深不能见底,河中兀然一巨石跃出水面,虎视耽耽,欲搏眼前之物,石形如狮,其状如搏球,故称狮子石。
狮子石处水面平静,颜色黛绿,四周皆为深潭,岸边树大,华盖浓密,欲卧潭上,岸边的山似不高,树木却苍郁,不显得浅俗和热闹,与深潭浑然相配,山沿岸排列,整齐而规则,如屏障特为深潭而设;屏障背后,高山耸峙连绵有致。岸边有一小篷船,摆渡行人。来往行人坐在船上,既惊异此地的秀美,也心怀恐惧,总喜欢把好奇的眼睛投向见不到底的水深处,见到的都是长长的庞然大物,如蛟如龙,有时有头无尾,有时有尾无头,有时有影却无形,水深无法知其全貌,疑是水怪之物,便毛骨悚然,全身起了鸡皮疙瘩,其实是水底岩脉,只不过是变化万种,而非是蛟是龙。也怕那水,坐在船上才知那水并不平静,水面下水流湍急,旋漩无数,看着眼花目眩,摆渡老人放稳撑篙后,总是要用尽力气,才不致使船被冲到下流去。
如此深潭,因有狮子石点缀其中,画龙点睛一般,寂静画面立即就灵动而赋于生命了,也因此吸引了许多古人在此徘徊不去,太平旧县志的古迹栏中有记载,相传吕纯阳曾过此,坐狮子石上饮酒赋诗,石上刻有字迹,后被鱼樵所剥烂,明代知县刘元凯曾于此题诗:“爱水心偏远,观山水更清”。石中有一小潭,圆圆似凿,水碧如油,试若风月清圆之夜,游者盘踞石上,周邻水深百尺,清风徐来,波纹微皱,银光万道,把酒歌吟,岂不美哉?兴趣渐来,歌之舞之,飘飘然若羽化而登仙了。
狮子石下五里浮溪口,右岸上山去樵山神仙洞,左下即是太平湖。
寨山
寨山在麻川河下游一个叫“三门滩”的地方,古称“三门六剌滩”此地曾出一声名很响的人,叫刘敬之,是一地方乡绅,慷慨豪爽,识时度世,曾支持过新四军的工作,当年周恩来副主席为新四军事来此,两次在他家中留宿,并手笔留书,称他为开明绅士。刘敬之对宅院对门有一座山,叫寨山。
寨山生得很奇,周围的山都是树林茂密,线条柔和,虽然也起起伏伏,但终归平淡,不象此山,高高耸立,俊俏挺拔,形如黄山诸峰,崖壁金黄,磷光灿烂,崖壁的虚折之处,树木苍郁古朴,色浓翠或深黛,山上似雾岚笼罩,仰望不能至顶,因而山顶峰尖和浓翠绿黛之间都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为山增气韵和空灵,若神仙境界。此山被夹在普通的两山中间,也如村前挂着的一幅长长的天然山水画屏,而山麓村前清清冽冽的麻川河水在此曲折盘绕,倒映山峦,水中画景堪为美不胜收;若在月光之夜,身居此地,山愈奇高,水愈奇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水、意境、古趣,会让许多人醉倒。当年李白路过此地,写下了《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一诗,高溪即麻川河,诗曰:“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关于寨山的传说和故事很多,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说古代三门滩有一个叫刘宰的人,传说他一箭步就能到寨山顶上去晒太阳,而他的儿子小宰官比他更有本事,吃饭时能用筷子夹着晒场啜稻谷的麻雀,老宰官见此大惊,心想世上又多了一个象他一样危害他人他人却奈何不得的高手,一怒之下,毁了他的一只手。但老宰官还是阻止不了他后辈同代人中,个个手段高强,飞檐走壁无所不能,他们做好事也做坏事。后代人评说此事时,都把原因归咎于刘宰家的门向,门向正对寨山,并于此得出一个结论:面向寨山做房子,家中就要出这样的人。不管此事是真是假,但从人们把原因归咎于寨山这一点来看,此地人对寨山的感情是神秘的,既把它当作灵物或神的化身,又对它深深恐惧。身居此地,既受宠若惊,又自卑自哀,觉得自己不配享有此山,而寨山自古至今世世代代就这样主宰着此地人的心灵。
如今,三门滩早已在太平湖的水底下了,而寨山临伫湖面,景色别致,被称为太平湖上的桂林山水,成了太平湖上风景精华的几处之一了,游人不妨将船向坳里拐一拐,即可见到寨山绰约不凡的风姿,追寻诗仙李白当年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