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黄山峰壑间,曾是庙宇林,香烟袅袅,钟磬鸣应。众多的虔诚的佛徒们在育法修道的同时,开发着黄山,宣传着黄山,保护着黄山。他们以山为家,以水为伴,终老山中,于是,黄山峰林沟壑间便有了难以计数的风格各异、造型精美、令人肃然的墓塔。
墓塔,作为佛教徒瘗藏舍利与骨灰的建筑,除彰显僧侣、居士功业名声外,也为黄山的历史开发进程提供了佐证,是为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此遴选路边道旁部分墓塔略作简介。
狮林二塔
狮林开山和尚塔,塔在黄山北海狮林饭店后侧,与麒麟松隔路相对。塔围半圆,正中碑刻“开山和尚位”。塔高一米余,六面柱形,柱上刻字已模糊不清。据史料载,狮子林一带的开山和尚是明万历年间,来自五台山的高僧一乘大师。因此,可以断定“狮林开山和尚塔”即为一乘大师的瘗骨塔。
僧岳宗、慈舟葬母塔,塔紧狮林饭店后连根松旁,与凤凰柏路隔路相对,塔柱与塔顶分离。塔柱刻有立碑时间: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春月;碑额为“清故”两字;碑柱正面从左至右有碑文三列:
左列:云谷七世岳宗德公
中列:先妣陈世发老孺人之墓
右列:云谷八世慈舟御公
清咸丰九年乙未(公元1859年)八月,歙县潭渡人黄肇敏(字秋宜,同、光时为官湖北)的《黄山纪游》中曾载狮林“庵侧二塔,一狮林开山和尚塔,一为僧之母塔”。
从塔文上分析,古人对已逝的父亲称“先(显)考”,对已逝的母亲称“先(显)妣”。“云谷七世岳宗德公”、“云谷八世慈舟御公”并列“先妣陈世发老孺人”左右,列无高低之差,字无大小之分,因此,他们该是新兄弟,左兄右弟。兄弟俩将已故的老母亲陈世发葬在此地(所葬的该是骨灰,因为,佛教徒不忌讳火化)。
“七世、八世”该是第七任、第八任主持(方丈)之意;若是表示辈份,他们就是两辈人,即使是师徒,在塔文上也不能并列,应有高差。
“岳宗德公”、“慈舟御公”这种称呼多见于佛教高僧,格式为法号+名字+尊称,如前山开山祖师“普门安公”、云谷开山祖师“寓安寄公”(普门名字惟安,寓安名字广寄)。
不过在这座墓塔,“岳宗德公”、“慈舟御公”的骨灰也可能瘗藏其中,很可能是母子三人瘗藏骨灰塔,为“岳宗德公”、“慈舟御公”徒子徒孙所立。
至于“云谷”和尚为什么将母亲葬在狮林后侧,这有两种可能。
一、黟县余鸿光光绪甲午(公元1894年)的《黄海记游》载:狮子林“梵宇虽不壮丽而一种幽邃清逸之致,疑百人间世矣。今附丞相源供香火”。也就是说,狮林属云谷寺的分院性质。史料载光绪年间的云谷寺,虽已颓败,但因在苦竹溪有不少庙田,还尚能补给狮林。而在康熙乾隆年间,云谷繁华兴旺时,狮林更可能是云谷的一个部分。“岳宗德公”、“慈舟御公”是将母亲葬在自家的领地内的。
二、“岳宗德公”、“慈舟御公”曾向母亲夸赞黄山北海景致;母亲为之所动,遗嘱死后葬于黄山北海;狮林和尚对此孝道之举,自然不会阻碍。
这座墓塔默立林间,但背后却蕴藏着一个信佛尽孝的感人故事:一个殷实的家中,一个虔诚的信佛的慈母,一边相夫教子,一边念经拜佛。两个儿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向佛之心渐增。之后,分别投身沙门,拜师问法,得佛法精要后,来云谷修身传教,而心中却时刻系挂着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