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鸿,已经年过不惑的他在成都的独立摄影师中算是前辈级的人物。从1988年开始齐鸿就专心的将镜头对准四川这块独具人文特点的土地,他已出版的摄影画册《城界》和《城逝》成为了以影像解读四川的另一个入口。他的影像风格游离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著名摄影评论家顾铮对齐鸿这样评价:(齐鸿的作品)无法以传统的纪实摄影定义加以判断,它所具有的强烈的主观性,也模糊了记录与表现的边界,同时,也给了解纪实摄影的可能性,带来了更为开阔的认识空间……。
上一次见到齐鸿是在三影堂的暗房里,当时他带来了之前从未展出过的一组作品《三峡》参加了2010年的三影堂摄影奖,这是一组使用了在上世纪80-90年代很流行的手工上色的手法来制作的照片,在今天看到更多了一层别样的美感。笔者有幸在现场参观了齐鸿作品制作的过程,亲眼目睹后更加喜欢这种具有水样流动的画面感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在798 的咖啡吧里齐鸿接受了色影无忌的专访,当时天空下着小雨,我们的对话就在点点的小雨中展开了……

齐鸿正在三影堂的工作室中为照片进行手工上色 摄影/王江
慈禧大意是说:摄影就是那回事,还是像画画一样,照出来的画。
色影无忌:上次在三影堂看过您的《三峡》系列,印象很深,您之前有很好的美术底子是吗?
齐鸿: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画画了。
色影无忌:您曾经讲过“摄影是画出来的,照片才是拍的”在您这次的《三峡》系列真的是把摄影与绘画结合在一起了。
齐鸿:摄影刚进入中国那会好像是慈禧吧定了一个词叫“照画”,她大意是说:摄影就是那回事,还是像画画一样,照出来的画。
色影无忌:那时应该是湿版摄影术盛行的时期吧。它最后有一个修版的过程,应该确实有画画的感觉
齐鸿:在那个年代,对每一张照片的制作装裱都特别讲究,就像对待绘画作品一样,不像现在的照片那么随意。那个时期制作装裱的形式感特别强,态度上更加严肃一些。所有有“照画”的说法吧,我一直很迷恋摄影和绘画很近的那个时期,感觉更有意思。
色影无忌:当时听到“照画”这个词是不是给自己带来很多想法?
齐鸿:对。
色影无忌:第一眼看到你的《三峡》这组作品的时候感觉并不打眼,但是仔细的去品味画面的每一处细节,就越看越有味道。最打动我的感觉是,您的照片拍摄于1994年,但是在今年又通过颜料和画笔与那个时空下的人和事进行对话。从94年的拍摄到今天手工上色,才算把作品完成了,这个应该是我听到的创作跨度最长的作品了吧。
齐鸿:也没有了,就是顺其自然吧。其实摄影和绘画还不一样,绘画不管画的快还是慢在当时就有呈现。但是摄影很奇妙的在于有一个呈现的时间,你可以把这个时间放得很短也可以很长,你把照片洗出来,再过若干年回到那个记忆里边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时你用不一样的手段,比如手工上色再来表现它,就会有一些情结在里面,被它拉进去了。
色影无忌:其实这十几年的时间也是您创作的一部分。等于是底片、颜料加时间共同完成了这组作品。
齐鸿:所以胶片就好在这里,它是个很实在的东西,经过这么多年你还可以对它进行手工的修改,这就很有意思了。但是数码不一样,马上就生成一个数字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