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摄影资讯 -> 摄影动态 > 正文
 
摄影文学:从新的真实出发(一)
2011-08-16 09:25:50 来源:影像之梦 作者: 【 】 浏览:105次 评论:0
    《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诞生以来,摄影文学这个话题的讨论正在逐步走向深入,但我认为,真正好的摄影文学,决不是简单的摄影和文学的结合,它应是这个读图时代新的文学表意方式的象征。

  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从摄影真实观的演变说起。

  据我所知,自从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一直是以现实主义作为其根本特征的。这有点像古典艺术,基本的艺术方法是客观地呈现、复制事物的原型,所谓的“典型化”。这一百多年来,现实主义摄影大师们所推崇的“决定性的瞬间”,持定的就是这样一种摄影典型论。什么是“决定性的瞬间”?说白了,其实就是拿着相机到处寻找自己所满意的“典型”,以记录下那一瞬间的“真实”。在这点上,法国著名的批评家罗兰·巴特在《明室:摄影笔记》一文中说得很形象:“摄影把主体转变成了客体,甚或可说转变成了博物馆藏品:为了摄制第一张肖像照(1840年前后),玻璃屋顶下,灿烂的阳光里,主体不得不持久地摆着姿势;转变成客体不亚于受一次外科手术之苦;于是一种装置发明了出来,是种镜头看不见的假体,拍摄过程中,它支撑住身体;使其保持不动:这种投靠,是支持我将变成之雕像的基座,是遮掩我的想象之本质的胸衣。”(《文之悦》,17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持久地摆着姿势”,目的无非是为了塑造“典型”,使摄影机所凝固的,成为“典型”的再现。

  尽管随着摄影技术的发达,到今天,制造“典型”已经不需要“持久地摆着姿势”了,但摄影艺术家们追求“决定性的瞬间”的渴望从未改变,他们普遍相信,只有“典型”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本雅明才会夸张地说:“照相机赋予瞬间一种追忆的震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39页,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但这样的理论很快就受到了质疑,尤其是观念摄影出现以后,“现实主义是摄影的基本特征”这个命题发生了动摇,“决定性的瞬间”也不再是天经地义的摄影目标。人们有理由问:那些非决定性的瞬间、那些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瞬间,它们难道就不真实?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们的价值?这个驳诘,看起来简单,其实后面隐含着“模仿论”在20世纪所面临的根本危机:世界的真实早已不是它表面所呈现的那个样子了,现实主义遇见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个疑问,最早是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被提出来的,他们共同发问:进入我眼球的光波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在他们之前的自然主义画家,可以花许多的精力与笔墨去描绘人、自然和动物的本然面貌,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信心认为这是他们所看到的真实,而且并不怀疑这种绘画的意义。可是,这样的局面很快就被莫奈、雷诺阿、沙罗等几位早期的印象派画家打破了。在有没有一种“真实”存在的困惑获得解决之前,他们画布上的模糊是在所难免的了。

  这个真实神话的解体,在20世纪的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了绘画的发展,也影响了其他一切艺术门类的革命——革命的动力都来源于对这个真实观的怀疑和反抗。小说、戏剧和音乐等,莫不如此。于是,真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直到摄影艺术和动感影像(电影、电视等)盛行之后,人们又一次天真地以为,这些图片和影像能为“真实”提供最为有力的证据,可这个神话很快也破产了,因为电脑技术的发展,为图像的修改、嫁接、移位、制作提供了可能,照片就不用说了,即便是电影和电视,经过剪辑后也可以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比如,前几年的电影《阿甘正传》,经过电脑科技的特殊处理,阿甘居然可以和肯尼迪总统握手,惟妙惟肖,没有任何破绽。以假乱真在今天已是常事,客观的真相完全消失了——正因为此,我更欣赏观念摄影,我觉得它有效地反抗了一种表面的真实,从而为另一种更为内在的心灵真实的敞开提供了可能。

  摄影文学的崛起也具有这样的独特意义。它的价值,就在于借着摄影和文学的艺术相遇,寻找另一种的“真实”。如果仅仅通过摄影为世界记录一种表面的真相,或者展示一种图像之美,再加以文字的阐释,那就会大大缩减摄影文学这一新的艺术门类的革命性和独创性。苏珊·桑塔格说,“摄影自成文法”,我想,摄影文学若要获得自己的独立地位,也应该自成文法,建构起自己的世界。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相关阅读: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翻砂作坊的农民工 下一篇旷惠民获得美国国家地理“职业摄..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