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摄天下 -> 徽风皖韵 > 正文
 
寿州的三步两桥
2011-08-10 10:55:42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 【 】 浏览:30次 评论:0

寿州有些地名,老而弥新,历经千年,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不能说它博大精深,但也颇耐人寻味,比如我居住的“三步两桥”。

“三步两桥”这个地名好,好在它诗意、独特和雅致,好在它的名气大。寿州城里的人,谁不知道“三步两桥”啊,但具体说到方位,说到来历,又都支支吾吾,语焉不详了。曾经看过一本历史资料,有好事者将其列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民间的说法自有它的道理,说明寿州城里过去是有水系的,而且还相当的发达。“三步两桥”,是走三步跨两桥,还是走三步望两桥?我真的想象不出它当初的样子。

经过我的多次寻访和高人指点,“三步两桥”者,即州城内东大寺巷与北梁家拐巷交叉口也。现在这个地方不但无水,更是没桥,不但没风景,而且煞风景,一座散发着不良气味的公共厕所终于得到政府的改造,巷道口是三轮车夫们日常歇息的场所,到报恩寺进香的人不忍卒睹一根血迹斑斑的电线杆,有个人常年在这里扒皮,他扒的是狗皮。

寿州城拒水而外,恃水而居,水是它的大气象,也是它的大魂魄。大水绕城而过,百姓得以安居,大水如若穿城而过,那麻烦就大了。城中街巷,少有河渠,但城是活的,就不能没有活的水系。“三步两桥”的地名,很容易让人想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想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淮扬景致。在寿州城里,带“水”字的地名比比皆是,带“桥”字的,却只此一处,难道它真的是一个另类吗?有寿州学士之称的苏希圣先生曾有一篇考证州城水系的文章,说得就很有道理。筑于宋代的古城墙,石垒砖砌,南高北低,体方角圆,四角之处都留有大片蓄水调节的内城河,在人烟稠密的今天,它们被誉为城市分清别浊的“肾脏”。但在古时候,它却是重要的泄水排涝的通道。大水围城,城中之水穿街走巷,流向城内东北和西北的内城河,再由城墙上的“金汤巩固”和“崇墉障流”两座城涵外泄而去。而“三步两桥”就处于东南内城河和东北内城河之间。

据居住附近的老人们讲,他们小时候就没有看到过这里有桥,但这一带虽偏于城中一隅,历史上却名士流连,古迹甚多。寿州州署的背后是有名的循理书院,往东就是八蜡庙,从八蜡庙再到报恩寺,要经过“三步两桥”了。遥想当年名满江淮的亳州书家梁巘客居寿州,在循理书院治学课徒,正值报恩寺重修,就毫不吝惜将自己云游宣州山中拓得赵子昂楷书的“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贡献出来,勒石以嵌于大雄宝殿之东南正墙,自己又楷书“七字”跋文说明来龙去脉。从循理书院到报恩寺,他多少次经过这“三步两桥”?如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关系一样,他也许与寺中的某位住持高僧关系特好,品茗参禅,谈书论画,直至月淡风清,夜深人静才归。在经过“三步两桥”的时候,有没有听到桥下的淙淙轻流,有没有望见不远处州署那边飞檐翘角的熙春台?但夜里行走必须小心,因为前面还有一口塘,叫奇怪的撒金塘,塘面不大,但也水波清凌,苇草丛生,鸟儿啁啾。月光之下,撒金塘就像一张老旧的宣纸,但没法作书,他的字都是写在真正撒金的宣纸上,不光是商贾名士,普通人家也是能得到他的墨宝的。那些住在青砖灰瓦老房子里的塘边人家,说不定堂屋里挂的就是他书写的装裱考究的中堂。此时正是雨季,撒金塘塘水涨了,也不会淹到屋里,有明沟暗道,低洼顺势,流归到“三步两桥”。如今沧海桑田,那河儿那桥儿都淹没不见,下水道也细得可怜,常常是遇雨即涝了。1991年我刚搬来这儿不久,就遇百年罕见洪灾,城门封闭,岌岌可危。城内之水俱向低洼的“三步两桥”涌来,我们站在齐腰深的污水里,掀开下水道的水泥盖板以促流速,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一条条硕大的鲤鱼蹿将出来。原来东南内城河是个精养鱼塘,鱼儿随泥沙俱下,在涡流中直接跃上巷道,那一回我们足足捞了几百斤的鱼,城门封闭,无处买菜,有这意外之鱼救急之需,成为灾年中的一件趣事。

“三步两桥”有名而无实,它在历史和岁月的变迁中成为一个谜,或者说是一个梦,这样很好,有多少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呢?但我想建议政府在这儿竖一块牌子,每每旦夕而过,忽发思古之幽情,遥想当年它曲水拱桥的样子,令我常常不自觉地驻足,用脚在坚硬的水泥地上比划几步,假如这地底下就是当初被填埋的河与桥,古人的三步,与今日我之三步有何不同呢?这样做虽毫无意义,却是非常的好玩。

Tags:六安寿州三步两桥 责任编辑:qir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一条河的六安气质 下一篇怀远十二景标奇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