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摄天下 -> 徽风皖韵 > 正文
 
一条河的六安气质
2011-08-10 10:57:04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 【 】 浏览:26次 评论: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循着这句名言,自然有了“邑不在大,有河则城”之说。河流,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部分,构成了城市人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成为一座城市的不可分离的一种文化因素。通过对河流的阅读,我们发现:文明,往往傍水而兴。

《辞源》载:淠水古称沘水,亦名白鹭河,一源在河南潢川县东,北流入固始合春河注入淮河;二源自霍山县南,北流经六安县至正阳关入淮。清·同治十一年修的《六安州志》提到了淠河的源头:“出州西南二百四十里金家寨之南山下”,又引郦道元《水经注》曰:“以霍山所出为正源”,有的历史资料干脆称霍山的漫流河就是淠河的源头,众说不一。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当下现状,汇入淠河的各类山泉、大小瀑布、长短溪渠众多,何为源头?作家胡传永曾在《中国有条河》中认为:目前淠河的主要源头有两处,一是现金寨县境内的天堂寨以及它的姊妹峰佛顶寨山峰和山体(西淠河主源);二是现霍山县境内的白马尖山峰及它的山脉(东淠河主源),顺北而下,沿途仍然有许多沟渠溪流汇入其中。

“淠河,是六安人的命脉,在陆路交通不便的时代,正是淠河便捷的水路成就了像麻埠、苏家埠、正阳关等这些史上名镇,大别山的麻、茶、木材、竹子等经济作物正是通过淠河进入淮河然后入长江,淠河在当时是大别山丰富物产的对外出口,也是六安人对外交往的最重要的通道。在淠河两岸的湾区,由于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非常适宜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传统农业社会,淠河两岸的人民生活是殷实的。”老作家徐航是这样分析老淠河在史上对六安人的贡献。

淠河孕育出了一座座城镇,集大成者当属历史名城六安。

淠河上的渡口均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南北朝时六安的茶、桑就名声在外,这正是淠河的功劳,厚重的历史沉淀,淠河因商而兴。作家罗会祥的《正阳春秋》有这样的一段描述:“现在回想,正阳码头的盛景依然历历在目,淮(河)、淠(河)、颍(河)三水汇聚,天连水,水连天,云蒸霞蔚,烟波浩淼;河面上千帆云集,百舸争流,汽笛声雄浑而悠长。”

“司法之祖”皋陶不但在协助大禹治水、促进民族融合中建立不朽功勋,其主张的“明五刑、弼五教、刑期于无刑”的刑法思想,开创了中国司法之先河,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孙家鼐喝着这淠河水成为帝师、成为大儒、成为中国的一代圣贤;孙叔敖更是视淠水社稷为生命,才将治水大任担于肩上,筑塘修堰名垂千古……

新中国成立后,六安人创造出惊天动地、名扬四海的人间奇迹——淠史杭工程,她是皖西人民用血汗甚至于生命铸就的一座历史丰碑;五大水库更像五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别山深处……因水而生的各类歌谣和船工号子,犹如远逝的天籁之音,而今剩下一个历史文化的符号,剩下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因为这条河,还诞生出《大禹与筷子》、《水过岭》、《桃花坞与龙爪石》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传说,每一个民间故事里都折射出一个史迹沉沉的六安,山水地理的背后,渗透和闪烁着浩渺文化和人文光环。

厚积千百年历史的淠水,潺潺流淌,传递给我们的是悠久厚重的六安历史和丰饶璀璨的河流文化。然而,一座城市的河流,在给城市带来繁盛、给人类带来福祉和文明的同时,其间还裹挟着灾难。

幻想一条宽阔的河流/嘻戏的声音,沉入清澈的水底/手持鱼竿的少年/凝望搁浅的废船沉思/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无所依傍/孤零零伫立于一片滩涂/弥漫的风烟缓缓袭来……”这是一位诗人眼里的老淠河。2008年春,马育良教授和市内几位作家、学者一起率先完成了一条河流的文化寻根之旅,沿途一路看到老淠河的水正在枯竭,淠河流域的一些古老的文化正在消失,他们发出“我们不能失去淠河,更不能失去淠河文化”的呼号,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也不是一群人的声音,而是一座城市的声音……

所幸的是,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把淠河综合治理工程作为首要工程加以实施。

淠水流韵,既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又改变了生态居住环境,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六安的发展。以水为魂,滨水而筑,因水而活,依水而兴。如今滨水城市建设还未有穷期。老淠河上还将再建造橡胶坝下坝,城区的水面还将扩大,我们期待着徐徐展开的水城画卷,能够呈现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明,傍水而兴,厚积千百年历史的皋城,气宇轩昂,今日蓄势待发。

Tags:六安淠河 责任编辑:qir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襄安八景 下一篇寿州的三步两桥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