娌娌:对你今后创作思路有哪方面启发?
周建云:这次课对我的启发还是很大的:一是在按自己摄影思路继续拍下去,继续快乐摄影外,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摄影理论的学习和提高;二是在今后摄影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物和事物;三是要注意多拍一些有时代感的纪实性的、人文类的作品;四是还奖继续参加国家、省、市、县摄协主办的摄影展赛,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学员4号:绍兴诸暨骆善新
娌娌:上次的摄影研修班给你的最大感触是?
骆善新:首先对陈小波老师的“不要拍”说点反调吧。摄影有阶段有层次,毕竟顶尖的高手太少,从人有我有,到人有我优,到人无我有,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需求,不能一刀切说:不能拍!她的“超广角和长焦的‘锁起来’问题”,摄影何必一条路,一种风格,要允许多样化!
娌娌:这对你今后创作思路有哪方面启发?接下去有什么打算?
骆善新:宿志刚老师的训练课程和即将消失的工厂记录对我们的借鉴比较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进行一些纪实拍摄。接下来会更加关注纪实摄影,拍摄一些当地的有意义的平凡的纪实题材。

学员5号:杭州周建仕
娌娌:您平时一般拍什么片子比较多?
周建仕:我最早当过摄影记者,后来转文字工作,所以对于摄影只能说业余吧!平时出去旅游会拍一些风光记录,相对来说比较喜欢拍一些当地的人文。
娌娌:上次的摄影研修班给你的最大感触是?对你今后创作思路有哪方面启发?
周建仕:我最早参加过1988年省摄协举办的浙江省摄影讲习班。在这次培训联系册上看到的马鹰当时还是个小姑娘,是我们的班务。当时主要是讲摄影的技术层面的,譬如胶片的化学原理,相机的构造,风光,人像、体育等分类摄影怎样怎样的。像这次主要是摄影的理念层面的培训之前没有参加过,也没怎么想过这方面的问题。
这种讲课很好,我感触很深。比如陈小波老师,我之前在新华社浙江分社下浙江经济日报工作过,也编发好多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图片新闻,,所以感触比较深,新华社摄影记者确实高度不同,思考问题更宏观,更有深度。她的批评,有人觉得极端,我觉得这只是表达她观点的一种方式,语气可能有些极端,但我们只需要理解她的核心和实质就行了,没必要太咬文嚼字。
现在很多人可能是刚开始拍摄,在发烧阶段,加上没有老师点拨,所以对光影、形式、器材比较看重。技巧、画面的表现方面想的多,对题材,内容,主题等内在的东西,思考的比较少。我想过了这个阶段,真正对摄影有追求的人会重新思考拍什么,怎么拍。这次课还有一个感触是,即使只是一个普通摄影者,我们也可以记录拍摄身边的一些打动人心的东西。
娌娌:接下去有什么打算?
周建仕:现在西湖申遗成功了,杭州也是一个文明城市,在游客看来非常漂亮的西湖,背后是我们的环卫工人的贡献。我在想,大部分拍环卫个人,可能仅从在正面职业评价的角度去拍。表面表现的多一点,我们是否可以细致深入调查,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他们在为这个城市贡献他们的汗水的同时,我们的城市,有没有给他们应该的照顾,譬如他们的生存环境,譬如他们的住房,他们的孩子教育问题,怎么去解决。
娌娌:好的,半年之后,我们再对您进行采访,希望早日看到您的成果。谢谢!

学员6号:台州影像赏析作者释藤
娌娌:您平时一般片子比较多?
释藤:平时写散文比较多,都是尤其喜欢摄影赏析文章,对于影像特别迷恋。
娌娌:上次的摄影研修班给你的最大感触是?
释藤:影像需要解读,更需要懂得如何去解读的人;对于摄影来说,理论基础的知识需要扎实的提升,因此这样系统的学习很重要,这次学习也给了我一次全新洗盘的机会,现在对于摄影理论知识的吸收也更注重了。浙江摄协给我们创造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很珍贵。
娌娌:这对你今后创作思路有哪方面启发?接下去有什么打算?
释藤:今后在创作方面,我会有意识的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摄影理论知识,在赏读影像作品时一定会在理论的基础上更理性,更客观看待摄影创作。而且我现在对于“纪实作品”特别迷恋。希望今后在摄影赏析文章上能够有质的提高和进步,向学术靠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