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于《中国日报》的摄影师张涛曾以作品《黑暗中的舞者》获得2007年荷赛艺术类单幅三等奖,本次影展推出他的作品《北京》和《戒毒所》,前者是他作为“外来者”对于北京城一种视觉上的探索,他自述并不想确定方向与主题,但是画面中却带有超现实的荒唐感。后者《戒毒所》以比较传统的纪实摄影手段展示了这一特殊人群的生活与尊严。
摄影师张涛
色影无忌:工作拍摄和你私人影像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张涛:我没有将这二者做太多区分,是按照同一套逻辑和感觉去拍摄,我一直认为人的大脑不能那么的分裂,按快门的时候会告诉自己,这张给报纸拍,这张给自己拍,人的大脑也不可能像电路板那样,在需要的时候插上不同的电路板去运行。尊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去拍摄,至于图片编辑会选择哪张,我也不会做太多干涉。每一张照片都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色影无忌:做媒体的摄影记者比常人多出很多视觉训练的机会,你个人认为受过训练的观看给你们带来什么样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张涛:的确是各有利弊。好的方面是,你可以见识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如果说发表的部分是冰山一角的话,媒体记者往往能见到水面下的那部分。不好的一面,我不认为这么多的视觉训练有必要性,有时甚至是带来视觉表现的千篇一律。经常看媒体照片,你就能发现这点,他们会在某些周期性事件发生的时候,跑到同一地点去拍摄同一个角度的照片,每年如此,我觉得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的客户需要这样的照片吧。很多媒体的摄影部,已经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只是干活的机器,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将青春熬干,最后被毫不留情的淘汰,我们却永远只能看到浮在水面的那几朵美丽的残花,看不到沉没在水底的大多数。
色影无忌:你受过很系统的新闻摄影训练,但是你的作品北京里,完全看不到新闻的痕迹,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释放吗?
张涛:北京的这组照片是我从2007年以来的,对这座城市的观察。这里正在飞速的变得陌生和荒诞,我们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无法停下来仔细观察,“只缘身在此山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