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上一次“转身与分形”陕西摄影展你也客串了一把策展人,艺术家、编辑、策展人几种身份之间你是如何转换的?或者哪一个是未来的志向?
郑浓:那个真的不值一提,快把它忘了吧,那次策展是我本职工作的一个延续,另外陕西的年青一代摄影师拍的都很不错,我也很愿意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帮助他们,当然如果能帮的上忙的话。我个人也很感谢那个策展的经历,那个研讨会逼着我做主持人,我其实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是有障碍的,会思维断裂,出现可怕的冷场,完全不知道下面该说什么,研讨会的前一个晚上我甚至都想不辞而别了,还好最后谢天谢地,总算撑下来了,这件事对我帮助很大,可能以后遇到类似的场合会好一些。但愿不会再有了,哈。
所以,我没有往策展方面发展的任何打算,实在是力所不逮。编辑嘛,那是我的工作我很珍惜,也会尽我所能多做一些对摄影事业真正有益的事情。至于做艺术家,倒是我的梦想,但是职业艺术家其实是很不轻松的,不仅要面临生存压力,还要搞好各方面关系,这我更不行,因此一直是业余的艺术创作。有时候可以偷点懒,所以也觉得很对不起代理画廊的老板,上一次个展还是2007年,好几年都没展新的东西了,今年争取把我的一组东西搞完吧。
色影无忌:做杂志编辑对你自己的创作带来的帮助都在哪些方面?
郑浓:必须承认,我现在对摄影的热情在减退,摄影观包括艺术观其实是跟随每个人的世界观的,摄影这个媒介在有些时候还是显得不是那么自由,在单位里我倒是更愿意和我们的器材技术版的编辑们切磋,他们介绍的新技术对我启发很大。回顾摄影史,大多是技术的发展带动着摄影理念的前行。
色影无忌:能否介绍一下给你感触最深的摄影画册?或者是其他什么一本书?
郑浓:最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算是的德国艺术家Hans-Christian Schink的摄影集《1h》了,是我近几年来最喜欢的一组作品,无论从想法还是完成度,都很震撼。我在《中国摄影》杂志2011年第1期的专题《光之痕》里面做了大篇幅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看,有很详细的创作访谈。至于文字书,我就选此时此刻我桌子上放的这本《博尔赫斯八十忆旧》好了,一位智慧老人的晚年访谈录。人生短暂,信息太多,读书需谨慎,我平时看逝去的人的著作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