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后来他们从政治方面解读了,我并没有特意的
色影无忌:那个时候的文学似乎是基于一种疗伤。
张照堂:你说的可能是乡愁文学吧,乡愁文学要晚一点,那个时候乡愁还不是很明显,各种文学氛围都是比较西方主义的,有点儿现代主义,当然乡愁的东西开始有点儿出来了,现代主义的东西还是比较多。
包括大陆这边熟悉的余光中和林海音等人,其实他们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被谈起来,更早还有更多还有其他的作家,比如陈映真这批人。

张照堂作品
色影无忌:在那个时候,摄影有没有更多地跟着文学的氛围产生一些作品?
张照堂:没有,台湾摄影是走两条路:一条是沙龙,画意派;一条是写实,就是纪实。当时摄影没有受什么文学的影响。我是比较例外的,我读过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东西,所以我的东西比较有点儿文学感,所以那个时候的作品很多文学家很喜欢,在报刊上,他们会写一些推崇的文章,反而摄影界老一辈还不喜欢,比较多一点的,都是喜欢朗静山的,我有点儿反叛传统了。

郎静山作品
色影无忌:朗静山那个时候在台湾有多吃香?
张照堂:很多传统都走他这一套,拍点儿优美的、美丽的画面,可能那个时候大家需要,因为大家生活稍微艰苦一点,所以需要一点点安慰,找一点比较甜美的东西。
色影无忌:有评论说你在前期更多地受制一些政治方面的压力。
张照堂:我刚刚在吃饭的时候还跟诗人王寅有讲过,他们是从比较属于政治的范畴去解读了。我那个时候因为在大学时代,并没有接触那些政治的东西,学院大部分人都是属于谈比较大一点的人生、生命这些基本的东西,所以我其实比较受那些影响大一点,而并没有受到政治的直接影响。因为政治环境比较保守,自然就会觉得那些保守的是形成一个压力,你不想做那些保守就会想突破它,因为有一种压力,你就想反抗它,出来的东西会比较带有一点反叛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是后来他们从政治方面解读了,我并没有特意的。
色影无忌:看你的作品没有特别明确的指向。
张照堂:没有,他们是从心理状态去讲这个年轻人会这样拍,可能政治高压让他觉得不自由,所以要追求心灵的自由,所以拍那些东西,他们会这样去解读。
色影无忌:也是一种误读?你没法阻挡。
张照堂:可以说有这个成份,其实照片是没有那么显性的,它是隐性的,没有那么直白地说这个作品有一些政治意图,一点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