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庆、池州选拔演员
成立黄梅戏剧团首要的是有好演员。成为剧团首批演员之一的张萍介绍说,1953年1月24日,省文化局艺术科科长余耘率领一个筹建小组到安庆地区和池州地区选拔人员。
最早选拔的人员中有严凤英、丁永泉、张云风、丁俊美、胡遐龄及后来成为严凤英弟子的张萍、许自友、江明安等人。
安庆人是舍不得严凤英的,写信给省委。负责筹办剧团的文化局副局长杨杰有些为难。曾希圣脸一沉,说:“调走严凤英是我曾希圣决定的,要告让他们去中央告我!”
安庆人当然是阻拦不住严凤英离开安庆的,只能将心中不舍化作依依送别。
“树上鸟儿成双对”响彻全国
省黄梅戏剧团开始是借住在省话剧团宿舍等地方,有自己的团址是1953年12月,56名演职人员迁入合肥市南油坊巷(今桐城路)原皖北文艺干校校舍。
1954年元月,中央文化部批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为国营体制,省文化局为此召开纪念大会。
在剧团成立的最初八个月里共排出13出折子戏,演员们不辞辛苦外出慰问演出,还到了朝鲜慰问志愿军。
这时期,注定载入史册的是打造出了经典剧目《天仙配》。1954年9月举行的华东地区戏剧观摩演出,一下子拿下了六项奖。田汉为此专门观看了严凤英的《小辞店》。
不久,《天仙配》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一时间,南国北疆乃至东南亚,处处回荡清新醉人“树上鸟儿成双对”的动人旋律。
从此以后,黄梅戏就与电影、电视、广播等传媒结下了不解之缘。《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一批黄梅戏电影的问世,让黄梅戏走向了世界。
从噩梦困境到新的征途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特殊时代,作为安徽文化奇葩的黄梅戏,首当其冲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古装戏都被当做“死人统治舞台”的封建残渣遭到批判和禁演,剧团演出基本上是图解政治的革命戏。此外,演员还经常要到农村劳动。
1967年9月,军代表刘万全来到省团“支左”,党同伐异,为所欲为。严凤英不堪屈辱,于1968年4月8日含恨自尽,黄梅戏蒙受不可换回的损失。与此同时,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都遭受批判。
1978年5月,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这年的9月,禁锢十余年的《天仙配》、《女驸马》再度公演,回想沧桑往事,许多观众泪流满面。
1981年10月,省黄梅戏剧团应邀第一次出访香港。黄新德、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陈小芳等年轻后生以扎实的功底和靓丽的形象,赢得了极大赞美。省黄梅戏剧团随后打造了《龙女》、《孟姜女》、《风尘女画家》等剧目。加之拍摄后就封禁的《牛郎织女》在全国播放,黄梅热潮再次在神州大地涌荡,许多省份都建立了自己的黄梅戏剧团。1987年3月27日,省文化厅决定安徽黄梅戏剧团将更名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因为时代的变化,升格的剧院一直在探索戏曲改革新路。2001年开始担任院长的蒋建国介绍说,新的历史时期里,黄梅戏剧院频繁走出国门,足迹遍布德国、瑞士、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 黄梅戏的市场化国际化理念已逐步形成并不断实践。
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带着光荣与梦想,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又要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