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历史名城——亳州城内的“华祖庵”有这样一副楹联:“善德,善行,善言,犹以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良医济世活人,应当是至善的哲人,而小小的华祖庵,也就因为神医华佗,而得以名扬四海。
华祖庵为后人祭祀东汉神医华佗的庙祠,由华佗故居和后药园组成,占地面积为8600平方米,位于曹魏遗迹斗武营和先医庙、神农氏衣冠冢之间。其故居原为一片荆篱茅舍,宅前屋后,碎砖曲径间,遍植中药草,屋后药园中有清沏如镜的药池。华佗当年以此水灌溉这些土生土长的灵草妙药,为人祛病健身。故居周围还有“草堂经声”、“药圃流香”、“云桥医思”、“五禽戏坛”等数景相映,编织了一幅清丽的画卷,足以令人探幽思古,遐想万千。华佗辞世后,家人流散,故居被水冲坏。直至李唐之时,亳州被列为天下十望州府之一,这时才在他故居前起造了一座庙祠,神小庙微,故名“华祖庵”。至明未清初,由于亳州商业一度繁荣,民间富庶,又重修扩建。《亳州志》载:乾隆辛巳年间修,嘉庆二年复修。时安徽巡抚题额曰:“燮理通微”,联曰:“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先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帝释佛菩提。”同治年又重修。现存乾隆年间重修华祖庵碑记载:“汉神医华佗,沛国谯人,故谯地,因建庙祠,春秋以致祭马。岁久倾圮……不免风雨剥落,殿宇毁坏,缮完补葺,正有赖于后人也。”可见华祖庵几经维修,才得垂之久远。
华祖庵原有山门、耳房、大殿、东西配殿及后禅院(即故居旧址),山门内外,双狮雄踞,古木虬枝盘空,殿宇辉煌,肃穆庄严,长年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华祖诞辰庙会,朝拜胜迹者,更是车水马龙。虽几经沧桑,然庙祠、故居的遗迹至解放前夕尚宛然在目。
亳州人民为宏扬华佗的治医精神和其高尚的医德,继承和发扬其在医药上的卓越成就,1962年由亳州医学界发起筹建华佗纪念馆和华佗学术研究会。至1981年初,华祖庵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手中的“华佗纪念馆”的金匾额,始在庵内悬挂起来,市政府又拨款逐步进行复修。正殿内重塑金身,华翁神彩奕奕,显得热诚慈祥,倔强飘逸,腰悬药葫芦,身躯微微前倾,依然当年走街串巷,医疗疾病,寻求方药,济世活人的神医。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华佗医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及近几年来研究会对华佗医学探讨的成果论文,如《论华佗之外科手术与麻醉术》、《浅谈麻沸散》、《五禽戏的创造》、《华氏中藏经之探讨》、《华佗针灸初探》、《略论华佗师承关系》、《华佗传中窥内照法与华佗》、《华佗——我国最早期的医学教育家》等。还有亳州华姓献出的铜器和老中医捐赠的家藏数代的华佗木雕像。壁间悬挂着扁鹊、华佗、张机皇表香、葛洪、巢元方、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等历代名医像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题词和绘画。两跨院月洞门上分别有“得神者昌”、“济世”、“回春”的古朴砖雕。西配殿有“跋山涉水、采药济世”,“五禽之戏,延年益寿”,“麻沸散成,刀圭夺命”等数组蜡像,配以灯光绘景,在古乐轻奏的悠然声中,把人引入了远古年代,对华佗的感佩之心,油然而生。东偏院内,华佗自怡亭翘首昂然,亭上楹联云:“自是闲云野鹤,怡然流水瑶琴”。这对华佗一生的写照是多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