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摄天下 -> 徽风皖韵 > 正文
 
摄影佳景之铁砚山房的屋顶
2011-07-22 15:40:10 来源:皖江论坛 作者: 【 】 浏览:41次 评论:0

    邓家大屋的村庄和邓稼先祖居的屋子有什么特别之处?看屋顶……哦,一只鸟落在了上面,虽是阴天,鸟翼上的光芒四散开来,照亮了铁砚山房。一闪,鸟又飞走了,而屋顶上的光线引着我的目光向远处看。一抹山脊,像是在天空镌刻了一道曲线,灰暗的山体蕴含的意味浓郁起来。我曾以为铁砚山房坐落于紧贴大龙山的山冈上,现在发现它离大龙山还有一段距离,而这地方叫白麟畈,地势很平坦。大龙山将邓家大屋还有其他村庄置于她的屏护之中,鸟雀往来于屋顶,或栖或飞,带来艺术的灵感?“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经典论说,是受这山、这畈的启示?大山不透风,平畈可以走马呀!我这样说,不会超出屋主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艺术大师邓石如最初的思想。邓石如自号完白山人、铁砚山人、龙山樵人———都离不开一个“山”字。其归隐情结,又如何在他的后人邓稼先身上化为一种为了祖国国防事业而“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动力呢?我差不多在铁砚山房的屋里屋外找到了邓家数代人传承的内在精神。

    邓石如有一副以隶书书写的“龙门”长联,即:“沧海日、赤城霞、峨媚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他家的屋后,实为大龙山,又非大龙山,而是汇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以铁砚传家,写的是邓体皖派,又决不拒绝异彩纷呈的各家书画诗文!隐与放,回归与走出去,在邓家数代人身上都不成其为冲突,而是整合为智慧与思想。

    1795年(乾隆六十年),邓石如兴建住宅时,以两湖总督毕沅所赠铁砚命名,叫“铁砚山房”。像这种砖木结构的三进宅院建筑,并不十分气派,过去很多村落都有这样的房子,而在邓石如眼里,整个家园都是他的“铁砚”,于是他的笔墨人生开启了家学渊源,影响了子子孙孙。当我的目光从大山返回屋顶的时候,心里不由得诵起几个光辉的名字:

    邓石如———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派的创始人。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邓传密———邓石如之子,毕生极力搜集邓石如遗墨、金石,并以唐人双钩之法摹之。晚年主讲于石鼓书院。

    邓绳侯———邓石如重孙,书画家,诗文书画皆清回绝俗。1912年,曾任安徽都督府教育司司长。著有《毛诗讲义》、《离骚解诗》等。

    邓以蛰———邓石如的五世孙,邓稼先之父,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

    邓季宣———邓稼先四叔,著名教育家。

    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两弹元勋”。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以及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个家族出现如此多的有作为的人物,必然有其重要的文化血脉发挥了作用。邓家先祖定居于白麟坂后,“遂世为怀(宁)之耕读民”,邓石如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读书,让铁砚山房的屋顶与其他人家的屋顶区别了开来———由学识修养贯注的书生意气与浩然正气超越于炊烟之上。可以想象,邓石如,还有他的儿孙,多少回伫立屋前眺望屋后的大龙山,目光从屋顶升起,带着思绪一道飞翔。

    而我,欣赏了铁砚山房内陈列的众多墨宝,瞻仰了照片上的邓稼先先生,然后再次站到屋外凝视屋顶。这时有人说,邓稼先于1924年诞生在铁砚山房,出生不久就离开了祖居。我想,他像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一样,铁砚山房已然成为生命的胎记,精神的墨迹,无论走到哪里,离开家乡多远,心里都会有一种来自大龙山的力量在激荡、感召。

    “守艺堂”、“燕誉居”,我是默记着铁砚山房中的这两个厅名离开邓家大屋的。走不多远,回头发现铁砚山房的屋顶被其它房子遮挡住了;但龙山还在,它就是铁砚山房的屋顶。

Tags:摄影取景 铁砚山房 责任编辑:qir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摄影佳景之祁门县洪家大屋 下一篇没有了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