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9日,在白盒子艺术空间,当代艺术家刘瑾的《第二张脸》摄影展正式开展。刘瑾通过拍摄同一个人戴上和取下眼镜的两种不同状态的肖像。带给我们一种肖像摄影的全新方式,这是一种基于社会心理层面的探索,通过人物的形象气质可以折射出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在展览现场,刘瑾接受了色影无忌的采访,让他来谈一谈他这系列作品的拍摄背景。

刘瑾在接受色影无忌的采访
色影无忌:你的这个《第二张脸》系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拍的?
刘瑾:应该是07年下半年就开始考虑拍这个作品,一直在准备,在试拍,在找不同的感觉,正式开始拍的时候应该是去年,去年6月份就开始动手拍。
色影无忌:当时怎么想到拍戴眼镜和不戴眼镜的关系呢?
刘瑾:这个也是比较偶然的想法,因为金融危机之后我想在作品上有一个拓展,就是改变一些创作的方向,但是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我之前的作品是有一种社会性,还有跟身体、个人的生存感觉体验都有关系。这个作品(第二张脸)我觉得更打开了一扇门,进入另外一个空间,让我选择通过肖像的方式对人进行一种考察,包括人所带有一种社会属性、文化属性、身份等等各种感觉。
色影无忌:你刚才说找那种感觉是想找什么样的感觉?
刘瑾:这种感觉不是很扩张的、很张扬的,是一种内敛的、往里收的感觉。这些作品看似平静,其实背后有一种爆发力,我想寻找这种感觉,这个戴眼镜的恰恰给我找到这种感觉了,一个人拍两个肖像戴不戴眼镜,看上去很平静,但是背后有很多问题。

刘瑾在展览现场
色影无忌:当时选择眼镜是因为他的文化属性还是什么原因?
刘瑾:我觉得不仅仅是文化属性,最初的感觉是我发现一个朋友,突然把眼镜拿下来了,突然呈现一种很呆滞的状态,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马上用数码相机试拍,一看感觉特别好,这就是当时最初的想法,后来我更多地去想、去思考,慢慢地就做到今天这种感觉。
色影无忌:最后拍摄的这几个人是怎么确定的?
刘瑾:我原计划是拍200个人,拍全球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今天的展览,我想就是突出这样一个概念,也是不同职业的、不同年龄的这种概念。今天的展览是一个发布展,有一个学术研讨会,就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请一些批评家来讨论,讨论关于肖像,还有人的关系。
色影无忌:你之前的作品像《受伤的天使》跟现在的作品之间有什么互相的联系?
刘瑾:我觉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虽然这是肖像作品,也能侧面反应出人的一种生存。我拍不同职业的人,我标明了职业、身份是什么。其实我们看到身份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他的一种生存的感觉在里边,他在一个什么生存环境里边能够体现出来,之前我的作品也是这样,在大的社会变迁里边,寻找作为一个个体、一个生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