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摄天下 -> 徽风皖韵 > 正文
 
大寺塔·俞府井·塔影庵
2011-08-10 11:00:41 来源:巢湖晨刊 作者: 【 】 浏览:25次 评论:0

巢湖市城区洗耳池畔,原为三贤庙,常年供奉着巢父、许由、樊某(其名失考,待补)三位长期在此隐居的贤人神位。庙前迎一方古池,名洗耳方池,传古贤人许由在此隐居,因不愿为官而洗耳的场所。自明代初年始,清澈的池水波澜不惊,一直倒映着卧牛山下定林寺前大寺塔的塔影。每当夏日夕阳西下时分,塔影横过洗耳池水恰恰落在三贤庙内。鉴于此,明万历丁丑(1557年)年间,巢县知县见早年供奉的三贤庙中香火已呈渐衰之势,而社会上一些因故而削发的女性更苦于无处栖身,遂将此一度冷落的古庙更名为庵,名“塔影庵”,以收容无处栖身的削发之尼。

塔影庵之名缘于大寺塔,但大寺塔始建于何年,其背景何如,正史均疏于记载。然据相关资料显示,此塔之建应于明代初年,即朱元璋面南称帝之后。

史载,朱元璋当年屯兵和州,苦于无舟楫渡江,幸得巢湖廖氏弟兄与俞氏父子组建的水师鼎力相助,始一举横渡长江而奠定大明基业。

常言“功大欺主”,况朱元璋原本用人一向多疑,焉能让这些开国功臣得势。在经过一番册封以示安抚后,便不断寻求借口而大“清君侧”了。其一,朱元璋受到军师刘伯温的蛊惑,生怕人杰地灵且功勋卓著的巢县会“再起祸端”,这便让刘伯温四下散布“佛与民争食”的谣言,并让兵丁将米饭一一塞进王乔洞内大小石佛的口中,百姓为了保命,顾不得大不敬而群起,涌入洞内纷纷挥刀动凿,以致产生王乔洞内“群佛无首”的悲剧。刘伯温后又唆使外乡之人相聚巢县城北,在俞府村周边开挖煤炭,此处煤之所藏甚少,极少开采价值,然此举意在借镐切断地脉,好破坏一方风水,好“让鱼(俞)入井”而让俞氏永无出头之日。其实,朱元璋在册封俞廷玉父子之时已心怀叵测,他有悖“以水养鱼”之常理,执意将万家山下南坡赐给“俞府”, 俞氏父子虽未能讨得水利,却受万家山之“万”而迷惑,以为所赐十分丰厚,当知仅有弹丸之地时,但已无可奈何了。

再者,巢县素有“五牛三龟出公侯”之说,他们更畏惧城中“一卧长达数千年”的这头神牛,担心卧牛一旦惊醒之后,难免会奋蹄不息而闹得地覆天翻,这才看准了地形,选准在牛头处位置,即定林寺前(原巢湖一中老大门口)破土动工,平地而建砖石结构的七层高塔,并镇以舍利子等,将此作为羁绊神牛的牛桩,让牛死死困守于一方。只因此塔在定林寺前,人多习惯称之为大寺塔或大寺锥子。

惜此塔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雨,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1954年特大洪水困城数月,致使塔身逐渐向东南方倾斜。是时,大寺塔已围进巢县中学(即巢湖一中前身)校园之内,即原先老大门门口的北侧。校园内因有高塔,自然更具有吸引力,当时,常有社会青年或学生不听警告与劝阻,不时擅自登上高塔嬉戏,其间还出现过一人失足坠塔而亡的惨痛教训。鉴于塔体倾斜与坠塔惨剧,当时县领导经研究决定,才将大寺塔作整体拆除。

塔虽已被拆除,但塔影庵之名依旧。1978年以后,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经省相关部门批准,塔影庵获准重新扩建,并在原有基础上,陆续建成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总体共3进,计44间,占地面积达1530平方米。1984年12月,塔影庵已被列为省重点开放寺庙。其后,在新城扩建中,洗耳池经疏浚拓展,再增设亭榭回廊众多景点,而成市民休憩的公园,为市容市貌再增几分秀色,且庵与池两两为邻更相得益彰,更为巢城添一份亮丽色彩。 

Tags:大寺塔 俞府井 塔影庵 责任编辑:qir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郎溪民间传说——山青水秀“诗文.. 下一篇襄安八景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