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摄天下 -> 徽风皖韵 > 正文
 
枞阳——义津老街
2011-08-09 10:30:15 来源:安徽文化网 作者: 【 】 浏览:26次 评论:0

站在这个高度俯视或远眺,远处青山不老,碧水长流,但眼前的小镇,被经年的岁月镀上了一层厚厚的时光锈色,已经不再年轻。这些起起伏伏错落相陈的屋顶,像一个连着一个缝补密集的补丁,把过去和现在缝补在一起,小镇的人,就在这样的缝缝补补中守着小镇、守着每一个月落和晨起过日子。

这是义津老街,一个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江北古镇。

在中国辽阔的乡村,这样普通的古镇也许曾经不止千万。只不过,在时光的河流中,每一次柔软的触摸或坚硬的碰撞,她都以顽强的姿态坚守了下来。

这里最早叫“白杨古镇”,义津的由来,应该和一个人密切相关。400多年前,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乡民只能靠舟楫往来交流。后来,有个叫彭义津的商人慷慨解囊,捐资修建了这座单孔石拱桥。有功德的人,乡民们心里会惦记着他,于是桥因人得名,从此这里就叫义津桥。

其实,义津的桥还有很多,著名的就有义明桥和拜师桥,它们也大都建于明代。桥成了义津人赖以生存,构通外部世界的生命通途。

伍主任:以前这里周围都是水,水多桥多。那边就是义明桥,义津桥和义明桥后来都重修过,现在已经看不到原貌了。

水,是生命的起源,义津人的生命情态也是从一滴水开始的。历史上义津老街是桐城至枞阳、安庆的必经之路,水路与烟波浩缈的菜子湖相连,经枞川河直通长江,是江湖相通和支流汇集的地方,产生出最早的鱼米之乡和人类居所,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平畴绿野,男耕女织,渔歌帆影,北往南来。

因为得长江之利,义津人不仅有了长江的魂魄,而且有了长江的胸怀。

如果说,故宫的建筑气势宏伟,象征着王权的威仪和一统河山的霸气。如果说苏州的园林是中国画的放大,“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那么,义津老街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民居,它甚至也不同徽州古民居的闭塞严谨、防范森严,它朴实无华,开放通透。义津人仿佛天生就是生意人,不需要内藏收敛,因为他们就居于江湖之中。如此宽松开放的生息环境,让义津人一开始就有了物畅其流、货通天下的壮志雄心,三五户就有店铺,数十家便兴集开市。

老街最兴盛、最让义津人回味的日子,是一串长长的贸易史。

对于很多老街人来说,百年就像昨天。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杨老,祖辈从明末迁移到义津,世世代代就住在这条老街上。

杨老:大闸没修前,水路发达,货都在义津下,周围都来批发货物、绞面。

那时候,老街有吴家礼堂、胡家礼堂、姚家大屋、许家巷、王家巷等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还建有“白杨古镇”、“义水荣洄”以及孝子、贞吉牌坊群。老街两侧是绵延一里多长的商铺、茶馆和各种作坊,百工艺人齐集,方圆百里的群众来此贸易,集市上每天人头攒动,客流量达数千人。湖边码头上帆樯林立,每天有大量的木材、窑货、布匹、煤炭、铁器等生产生活用品从这里进进出出,最后销往各地。

而距此不过几里的姚王集,曾是与万商、纯阳、南昌齐名的全国4大牛集之一。旧时姚王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集,十二月中旬停集。三、四月集市鼎盛时,客商来自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及本省各地,每天牛、马、驴、骡的交易量有3、4万头,来自全国各地赶集的商人、工匠、游客、艺人、兵勇、官宦达几万人,周边十里以内的村庄都住有赶集的房客。

杨老:过去义津还有个名字,叫“獭猫地”,意思是这地方的人像猫,喜欢吃鱼,半街的鱼一到傍晚就卖完了。

义津不仅盛产鱼虾,还有挂面、米面也非常有名。义津的挂面纤长味厚、米面微酸奇香,它们曾经是周边群众走亲访友必备的最珍贵礼品。

不过,义津最著名的职业还是货郎,许多义津人用一根扁担,两只特制的箩筐,挑着针头线脑和铅笔小刀等上百种小百货,也挑着他们的希望,走村穿户,走向全国。

老街是不是繁华过,只看一眼这风扣门环、古朴厚实的大门,还有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刻就清楚了,它们,毕竟是可以触摸的历史,渗透着遥远的历史气息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只是时间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为了调节长江和内河的水系,国家在通江水道修建了一座大闸。

Tags:枞阳 义津老街 责任编辑:qir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芜湖——西河古镇 下一篇水牛墓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