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管鲍祠
鲍姓始祖鲍叔牙
鲍姓,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始于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史载,夏禹裔孙敬叔到齐国任职,被封于鲍邑。其子叔牙以封邑为姓,称鲍叔牙。
鲍叔牙是一个品格高尚、有知人之明和自知之明的人。他始终以国家为重,严于克己,宽于待人,豁达大度,无私荐才,2000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称颂。管鲍分金、管鲍之交、鲍叔牙让贤等被一一传为千古佳话。
在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时代,同乡鲍叔牙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管仲的飞黄腾达。齐桓公与管仲是君臣关系,被辅佐与辅佐的关系。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齐国的霸业角度来看,三者缺一不可。而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确实是与鲍叔牙知才善荐分不开的。以至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脱,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齐桓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49年),管仲病重,荐举隰朋接任相位。势利小人对叔牙进谗,鲍叔牙闻之哈哈大笑:“管仲为国家而不讲私情,这正是我当初推荐他的缘故!”隰朋为相,不久去世,在齐桓公和群臣坚请之下,鲍叔牙才继任相位。鲍叔牙逝世后,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鲍叔牙殁后葬于鲍山,即位于今山东济南钢铁厂附近。鲍山高不过百米,它却是齐鲁大地上的一座名山。宋代曾巩曾有《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戟,山前哪得叔牙城。”鲍叔牙的墓相传在今日之济南王舍大镇济钢新村,其墓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鲍山也已被辟为公园。鲍叔牙与管仲的友情,创造了中华民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动人故事,鲍叔牙知人荐贤的高风亮节为后世树立了无可超越的高标,将世世代代为人们所颂扬。
鲍叔牙后裔在颍上
鲍姓发源于今天的颍上县管谷村。由于黄河泛滥成灾的因素,原本属于管谷一带的鲍家庄今天已位于颍河北岸与颍河南岸的管谷村隔河相望。在今天的颍上县黄桥镇鲍庄还居住着鲍叔牙的后裔,约有70多户。日前,在颍上县管子研究会专家冯传礼老人陪同下,我们一行来到鲍庄,找到了村子里一位年龄稍大的鲍振华老人。
已经76岁的鲍振华老人闻听我们是前来了解鲍叔牙之事的,他叹了一口气,说知道和研究鲍叔牙历史的老人都已谢世,他仅知道一点皮毛。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鲍叔牙的后裔,祖先在这里生活了几千年,与管仲是乡邻,也是管仲的莫逆之交。为此,他们祖训有“管鲍世代不通婚”的习俗。他说,当年管仲和鲍叔牙亲如兄弟,两人都做了大官以后,家乡的不少姓管和姓鲍的人纷纷前往山东齐国投奔他两人,并都说是管、鲍两姓的嫡亲。管仲和鲍叔牙两人见此情况,便在一起闲谈,如何保持管鲍两姓世代手足情义,最后,两人商定一个特殊的办法:以家训告诫子孙,两家世世代代不准通婚。通婚者就不承认是管仲和鲍叔牙的嫡传,清除出族,世代传承,永无更改。
鲍姓的迁徙分布
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见于史册的有玄孙鲍牵(鲍庄子),还有鲍文子、鲍苏,并有裔孙鲍焦隐居于周的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战国初,田氏代齐后,鲍姓子孙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两汉时,鲍姓名人渐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有一支进入安徽。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山东、江苏间地,古属东海郡之地的鲍姓人丁兴旺,名家辈出,著名南朝乐府诗人鲍照即为此郡鲍姓之杰出代表。此郡鲍姓由于离东晋、南朝之国都南京较近,其由于仕宦、逃难进入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际,繁衍于上党、泰山、河南郡的鲍姓亦呈族大人众、名家辈出之态,昌盛为鲍姓上党、泰山、河南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