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之瑰宝,始于元宋,盛极于明清,在国内乃至世界享有盛誉 。徽州古建筑以民居、祠堂、牌坊为中心,辅助以古道、桥梁、水池、绿化、水口等,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一方地域建筑文化,其中古井也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始初徽州人凿井取水,为的是饮用、洗涤、消防和浇灌之用。后来,由于水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便留下了许多有关古井的趣闻轶事以及美丽传说。因此徽州古井也就与徽州建筑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仅仅地连在一起了。
古时城内掘井多与战争有关,城多濒水而筑,但敌兵来攻,关闭城门,城中军民饮用之水必赖于水井。此井多以姓氏、地址取名。如黟县的吴家井、薛公井、胡公井,歙县的斗三街井、殷公井等。
民居庭院置井为的是浇花灌木,点缀环境,丰富庭院景观,另外也有消防之备用。此井或以庭院园林名命之,或以诗情画意词冠之。如翡翠井、西园井、流芳井等。
古徽州人多义举,为了便于行人解渴或洗涤,也常在村旁路边掘义井,以济行者。此井多以神话传说为名,附以一定的故事。如吕洞宾井、仙姑井、华陀井等。
黟县南屏村下叶街有眼古井。《叶氏族谱》云:“井底有二穴,一通武陵溪,一通古醴泉,每逢闰年七月初七的子、午时分,水溢井栏,甚为奇观。”又传说,相传天宫织女梳妆罢,来到天河边窥视的三人间,陶醉于人间如画景色。惊奇之际,忘了手中的梳妆镜,一不小心,梳妆镜掉进了天河,落下云霄,滚溜溜直降到南屏村,化为泉井,故至今古井依然波光粼粼,四时不枯。
最初的徽州古井很不讲究, 掘地见水后,或就井湄砌以条石, 形同北方坎井;或用石板挖个圆圈盖于地面,称着窨井,歙县棠樾村前街今还保存此井。.明清以来,徽州古建筑发展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施工建造,均日益发展成熟。徽州古井也与之相应地发展成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井均砌以井湄,上围以井栏(井槛)。井栏有单个,也有群立;外型有方,也有圆,还有六角、八角。群井的布设,有“品”字形的三眼井(歙县昌溪乡),有“田”字形的四眼井,还有按七星方位布设的七眼井。单个井也有变化,井栏上普遍是凿以一圆圈,但也有双圆圈,如黟县屏山的葫芦井;还有三圆圈的,曰“三元井”,意为“三元及第”之吉利,如黟县城中桂墩里的三元井。
徽州古井的井底,绝多都与地下泉眼相通,清泉从泉眼处汩汩泛出,常年不涸。古井的水质都较好,不腥,不涩,口感甜润,沏茶则茶醇,做酒则酒香,一碗白开水也会有不尽的回味。
如今,走进徽州,依然到处可见那泓泓清水的古井,它既是徽州悠久文明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徽州古建筑文化的活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