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摄天下 -> 徽风皖韵 > 正文
 
古徽州石窟的文化内涵
2011-07-28 14:47:03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 【 】 浏览:45次 评论:0
  我国古代石窟艺术气象万千、绚丽多彩,所表现的都是相同的神的世界。与之相比,古徽州石窟既没有低眉的菩萨,也没有怒目的金刚;既没有具象的造型,也没有抽象的语言,甚至连历史记载都没有,有什么内涵和价值呢?其实这些巨大的空间,并非空无一物。就像没有布景的京剧舞台一样,身入其中,就会感到一种气势,犹如中国画的空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樊篱,产生一种连贯古今、意境深邃的联想。所以江泽民主席视察花山石窟时,以敏锐的洞察力,亲笔题词“花山谜窟”。这种超越时空的真知灼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科学地揭示了石窟的精微所在,形象地阐明了它的文化价值不是佛教艺术中的线条美、色彩美、空间结构美,而是如同某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传递某种复杂感情一样,是一种信息载体——谜团载体。江主席点睛之笔,激活了古徽州千年遗址,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所讲的以谜团为主题的开发思想,切忌那种古板说教,或思想概念的抽象演绎和生硬图解,只有运用某种相应的艺术语言所表现的形式美,才能用审美感情叩开欣赏者心灵的大门,激发情感上的共鸣,才会魅力无穷、引人入胜。属于古徽州石窟的内涵尚未一锤定音,烘托主题的表现手段仍然“是非无定质”。怎样打造谜团呢?依据烟村石窟史前文明遗迹,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探讨石窟“巫教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或许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尝试。
  石窟谜团语言是无限丰富的,不仅包括艺术,也包括科学和哲学。科学和哲学的主要手段是抽象和概括,艺术的主要手段是具体化,分别为思维和感觉所把握。如果抽象出谜团的一般原理,用概念说话,往往缺少一种韵味和享受,显得单调枯燥;用艺术形象说话,传导的是感情,是审美的,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使谜团像一粒种子,在欣赏者心中发芽滋长。石窟巫教文化就是这种最具活力的“种子”。
原始人类的崇拜心理和谜团的成因是同一机理,只不过在原始人眼里是恐惧的崇拜,在现代人眼里则是探求的“光波”。用语辞形式美和观念理想美的神话打造谜团,能折射出色彩斑斓的“光谱”。
石窟巫教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这些产生在人类智能尚处在原始阶段的灿烂艺术,对现代人来说,有种更符合人的自然本能的东西,能发挥某种特殊的亲和力,聚焦人们欣赏的“光波”。
石窟属不可再生资源,是谜团的载体和摇篮,是巫教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破坏了它的原汁原味,纵有古山越人的酣歌畅舞,谜团也会因种子不能发芽而枯燥无味,石窟因失了最佳语言而黯淡无光。巫教文化是在保护基础上开发的最佳选择。
  人类的文化艺术起源于巫教,儒家文化就是在巫史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学派,历史上以儒学知名者,不乏喜好神仙导养之士。徽州素称“程朱阙里”、“贾而好儒”之邦,历代盛行与巫教祭祀仪式有关的傩舞,从中不难窥见巫教文化和徽文化熔铸和谐、并行不悖之一斑,也是石窟起源于巫教的佐证。石窟巫教也有许多难解之谜,人们对它的认识方兴未艾。
Tags:徽州石窟 徽州文化  责任编辑:qiru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徽派建筑的宗法意识 下一篇西递、宏村——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