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棠樾牌坊群,7座牌坊坐落在棠樾村村口,逶迤300多米,好生壮观。棠樾村名的来历,据说是其先祖迁居这里时,见这里遍植棠梨,于是化用《诗经·召南·甘棠》之意,取名“棠樾”。
看看镌刻在牌坊上的“功德录”,不难知道,这个村住的基本上是鲍姓人家。鲍姓是在晋太康年间从青州迁居过来的,后来生齿日繁,人丁兴旺,分出了棠樾、西门、蜀源、岩镇四派,其中以棠樾这一派最显赫。
棠樾鲍氏的始祖名鲍荣,他是在北宋中期的时候来到棠樾的。棠樾鲍氏有很强的宗族意识,后来建造的那些个牌坊,便是一段段宗族血缘感情的历史见证。除牌坊以外,棠樾的鲍姓人家还陆续在村子里建造起了自己的祠堂,他们在祠堂里祭祀自己的祖先,开展宣讲族训、修谱会谱等各项宗族活动。
古徽州一府六县中,有的族姓对这种宗族事业非常热衷,他们修宗谱,建祠堂,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文化遗存。像黟县的西递村,据记载,明经胡氏建造的祠堂多达26座,有宗祠本始堂,总支祠敬爱堂、常春堂,还有分支祠和家祠。这座座祠堂,是西递村落中最为抢眼的地方,也显示了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蓬勃健康的活力。
过去的徽州人认为,祠堂是祖先魂魄的栖息之所,如果老祖宗的魂魄能栖息在富丽堂皇的祠堂里,老祖宗不但高兴,对整个宗族来说也是脸上有光的事情。这种宗族意识积淀得越多,结果就越发膨胀,于是宗族之间为了光宗耀族,开始互相攀比,大兴土木。
像西递这样祠堂林立的村落,古徽州还有很多,如婺源县游山的董氏宗族,据记载,他们建造的祠堂有23座之多。绩溪龙川(今名坑口)的胡氏宗祠是徽州祠堂的杰作之一,它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享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9大部分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大堂内竖有14根直径达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架着大小54根冬瓜梁,柱基全部采用枣木并刻成莲花瓣托形状,极为豪华。
现在去徽州旅游,祠堂的遗存,仍然是处处可见。徽州各个族姓建造的这些祠堂,与其它地方的祠堂建筑一样,目的都是为了祭祀祖先、教育来者。宗族的大迁徙,使这些世族迁到了徽州,但他们与祖先的时空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如何振兴宗族,如何凝聚人心,成了他们迁到异域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
祠堂的后寝是祖宗神灵的栖身之所,这一个个灵位的排序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世家大族到了徽州以后,并没有把远在北疆的始祖放在祠堂供祭,而是把那些在徽州立下赫赫功名的先祖作为自己一宗在徽州的始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仔细想想,有它的道理,如果把远在他乡的始祖供奉起来,显然是没有感召力的。而徽州这些功名卓著的先祖,不仅为自己认同,也为本地的其他人或其他族姓所认同。加上他们来到的地方又是山越苗裔的世居之地,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在文化传统上与山越苗裔区别开来,同时也为了显示自己族姓政治地位的优越,建庙祭祖之风气就渐渐流行开了。
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历来是宗族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今天,我们几乎在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可以看到的座座巍峨高大的祠堂,它们就是当年这些世家大族进行宗族文化建设所留下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