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纸也需要实验室吗?这对传媒行业的大多数人来说,似乎纯属天方夜谭,实验室这种冷冰冰的地方并不适合媒体,日渐西山的传媒行业也不觉得有必要浪费原本不多的钱来干这些花活。事实上,“日渐西山”所描述的传媒行业走向恰好说明了实验室的必要性。正因为传媒业传统商业模式渐渐被打乱,因此在节流之外必须找到新的途径将自己做大。
风潮乍起
如果你身处摄影媒体,那么即便你不知道波士顿环球旗下的在线栏目“大照片”,也一定感受到了近年来席卷路透社、美联社、美国新闻网、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各大传媒集团或主流媒体网站的“大图杀猫”浪潮。波士顿环球集团的媒体实验中心正是该风潮的始作俑者。为了拓展自己在网络时代的生存空间,波士顿环球集团成立了这个实验室。“环球实验室”(Global Lab)这个名称说明了集团对该实验室寄予的厚望,也说明了实验室的野心。它们要做的不是改变未来,而是改变当下大众对传媒产品尤其是诸多影像的接受和体验模式,并借此改善广告商的投放成功率并维持媒体天职的延续。
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纽约时报办公大楼里,大楼的28层有一个相对朴素的名字,研发实验室(R&D Lab),他们的目标同样是通过创新思考改善报纸在当前环境下的经济和其他状况。根据纽约时报研发副总裁迈克·津巴里斯克(Michael Zimbalist)的说法,该小组的目的是“通过对当今前沿思潮的研究,掌握他们对明日商业模式的冲击”。
环球实验室的创意技术人员克里斯·马尔斯托表示:“我们在这儿尝试新的平台与技术,并尽快将它们转变为波士顿环球和波士顿网站用户可实际接触到的产品,我们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我们探索的领域主要集中于集团消费者在一两年内可能接触和拥有的平台上。”
无独有偶,纽约时报研发实验室的工作重心同样集中在平台上:桌面电脑、平板电脑、手持设备、电视,所有屏幕都是他们的研究对象,当下火热的“云”概念他们也没有放过。在对平台的研究探索背后,是对于传媒行业两个巨大发展方向的展望:一个是新闻照片在社交网络与新媒体中的传播,另一个是新闻信息的实时处理。
再看看荷兰摄影师卡迪尔·凡·洛维兹(Kadir van Lohuizen),他是Noor图片社的创始人,对移民话题一直保持关注。去年正好iPad即将推出,他就想着应该利用其做些什么。今年6月,这个项目的app正式推出,直播洛维兹近40周的行程,里面除了照片还有博客、视频以及音频。对于洛维兹来说,这带来了一个新的图片展示体验:“和过去编辑一本书和一期杂志的时候不一样,那个时候你要考虑跨页和对页的安排,但是现在你想到的应该是读者用手指划过翻看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大小,因此你这时候就要考虑如何让读者保持好奇心而不感到厌倦。”
流程改善
除了这些面向大众市场的研发之外,环球实验室也制作一些应用在媒体内部流程中的工具。Shim就是该实验室的成果之一,能用来显示相同内容在不同配置和显示屏大小的电脑及iPhone、Android、Windows Phone、Kindle等不同设备系统上的显示效果。照片的尺寸不同、构图不同,在不同平台上的表现效果与造成的冲击力也不一样。另外网页、flash、多媒体视频等不同手段,对最终呈现结果也有影响。这款软件能帮助摄影师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直接区别、对比优缺,决定最终的制作方法。马尔斯托认为Shim是对实验室努力方向的一个缩影,环球实验室一方面帮助公司内部员工测试他们的成果并从中学习新知,另一方面丰富他们对于用户体验的认识。“用户体验,这才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我们并不是真的在研究技术。印刷媒体提供的是一种用户体验,网页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用户体验,微博又是另一种体验。人们喜欢哪一种,人们想要哪一种?目前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这样的困惑在纽约时报同样存在,为此时报研发实验室开发了一款名为信息级联项目(Project Cascade)的实验项目,它通过链接追踪的方式,去捕捉文字或图片报道发布在纽约时报网站后,通过不同在线媒体传播发散的情况,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在相关人员面前。工具提供的可视化图表能反映读者和报道之间的联系,甄别对不同新闻事件的报道内容、影像呈现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渠道,显示单条报道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生命周期。每条固定的信息传播渠道,都是一种潜在产品的雏形,同时还能成为新的新闻制造者。
未来之路
这是一个客户至上的年代,对新闻和摄影行业同样如此,我们比以往更需要把握受众的需要。既然可口可乐公司的实验室里聚集了数以千计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他们用瓶瓶罐罐决定下一款饮料如何迎合大众口味,那么媒体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去加强包括视觉在内的吸引力?无论是天马行空关注用户体验的波士顿集团环球实验室,还是数据说话致力于传播渠道改革的纽约时报研发实验室,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进行着探索。
环球实验室采用了兵分两路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研究结果。大多数研究项目以公开免费的方式出现在Boston.com网站上,而关于设计或呈现形式上的细微调整,则出现在收费的BostonGlobal.com上。前者因此成为突发事件、体育、文化、娱乐新闻及图片报道的聚集地,后者为高端用户提供了赏心悦目的内容与体验。
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习惯了信息传递者身份的媒体正在这个年代寻找自己的地位。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并不好走,无论是波士顿环球和纽约时报,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超乎仍在传统媒体领域挣扎的同行的预料,但他们都认为这么做是值得的。让创新以最快节奏走向市场的方法就是砍掉所有中间环节,自己抄家伙上。
马斯托尔说,“从很多方面来看,我都认为报社这样的机构完全应该依靠外部公司或供应商提供创新服务。但我想也许让我们自己来更加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