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为忧虑的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们融汇中西新闻摄影理念,逐步建立却并不完整的视觉价值标准再度模糊与降低。简单记录、缺乏主题、空洞无物、缺乏编辑、文不对题、镜头语言使用不当、下意识的牧歌化倾向、文艺腔、违反视觉禁忌……在各个层面上,都存在着问题。……到了必须重提新闻摄影自身尊严的时候了!”新闻摄影科班出身、当过大学专业教师,又在一线从业多年的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孙京涛在一篇题为《提一口气,说专业性》的文章中如是写道。
在孙京涛看来,在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媒体正在把包括新闻摄影在内的传播手段,异化为谋取利润的工具,物力成本与人力成本的控制让新闻摄影很大程度上沦为对简单事实的记录,让新闻摄影记者成为“摄影民工”,从而削弱了新闻摄影的主体性,在“第三次浪潮”风起云涌之时,新闻摄影的“二次革命”却远未完成。
于是,便有了他牵头组织的名为“三人行”的“摄影大师班”,有了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和东方早报副总编辑常河三位业内年轻专家,和11位多数比他们更年轻的媒体摄影记者共同经历的几日高强度、大负荷的教学相长活动,更有了一个关于媒体摄影记者生存现状与前路的共同话题探讨。
你在报社还好吗?
这是任悦讲座里提到的一句话,大意除了孙京涛提及的“摄影民工”,还有众多纸质媒体或低成本运行或面临崩盘,以及新媒体攻势导致的摄影记者境遇惨淡。
当然,相对于“日落西山”的西方报业,中国的平面媒体依然活着,而且不少新锐报刊还活得很有朝气,各具千秋,由此也为不少颇具潜力的年轻摄影师提供了相对不错的发展平台。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依然残酷。
首先,问题出在报社内部。目前众多报刊对编辑记者的考核实行打分制。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末位淘汰的绩效工资制,有效地调动积极性的同时,这种易于操作、重量而非重质的考核,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的报社员工更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势必伴随着他们职业激情的消失和成就感、责任感、荣誉感的泯灭。更有甚者,为了能够多上稿,制造假新闻、拍摄假照片。由此而来的,则是受众对新闻和新闻摄影的诟病和不信任。
其次,问题在于新闻摄影大环境。任悦近年来感到,娱乐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正在不断挤压传统媒体中严肃报道摄影的空间。她2009年8月撰写的一篇题为《媒体病与新闻摄影的死亡》的文章指出,“真正让新闻摄影遭受致命打击的威胁并不是数字化。”她认为,伽马、西格玛、西帕法国三大独立新闻报道图片社被转手出售都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那是业内人士第一次高喊‘新闻摄影死亡’的时刻,当时那只威胁新闻摄影死亡的‘狼’是媒体报道的娱乐化,如今这家伙仍在我们的业内徘徊。”与此同时,她沿用纽约时报对法国佩皮尼昂维萨报道摄影节总监让-弗朗西斯·勒鲁瓦的采访发言:“媒体已经越来越不‘严肃’……MJ(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照片,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吗?”
工作压力决定了众多的媒体摄影记者无暇做更具深度的思考与报道,而娱乐化的大环境则让他们可能成为媒体这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上没有主体思想的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