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摄天下 -> 徽风皖韵 > 正文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风雨历程(一)
2011-09-15 09:52:02 来源:市场星报 作者: 【 】 浏览:4422次 评论:0
1952年“安徽暑期艺人培训班”部分人员合影(左二严凤英、右二陆洪非)

1952年“安徽暑期艺人培训班”部分人员合影(左二严凤英、右二陆洪非)
 

  黄梅戏与黄山,被称为安徽二“黄”,是安徽靓丽的名片。黄梅戏从安庆的地方戏发展为全国大剧种,这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安徽省委高度重视黄梅戏是分不开的,其中,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后,推出了不少经典作品,培养了许多享誉全国的黄梅戏人才。

安徽戏剧的“黄埔军校”

  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剧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5月,周恩来签署了中国戏剧改革的指导意见。

  安徽省积极响应戏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1952年组织文艺干将在合肥举办“安徽暑期艺人培训班”,全省不同剧组的几百名戏剧人才汇集一起学习。可以说,这次培训是安徽戏剧人才的“黄埔军校”。这其中有后来成为黄梅戏表演和编剧代表人物的严凤英、王少舫、陆洪非等人。

  陆洪非是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合著)的编剧,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2008年开始,我在倡导筹建陆洪非艺术馆时,整理他遗物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他对这次培训的记载,还有一张照片,是与严凤英等8人的合影照,每个人都神采飞扬,尤其是刚刚22岁的严凤英,在绿树的背景下显得非常明朗,眼睛里流露出无限希望。

  这次培训也预示着安徽戏剧的春天已经来临,而黄梅之花更会灿烂开放。

曾希圣拍板成立黄梅戏剧团

  1952年11月,黄浦江泛起了春潮,由严凤英、王少舫、丁子臣、潘璟琍等带去的《打猪草》等黄梅戏剧目掀起了一股黄梅戏热,上海的媒体纷纷报道演出反响,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等评价说,黄梅戏像一首“优美的牧歌”。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的同志都向严凤英等人学习黄梅戏。周恩来在视察时观看了黄梅戏,非常喜爱,回北京就向文艺界推介。

  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非常高兴说,我们不能身在宝中不识宝。陆洪非的日记记载表明:这年的12月16日,安徽文化局、安徽日报社和省文联筹委会联合召开了关于黄梅戏的座谈会,欧远方主持会议,大家一致认为要重视黄梅戏这个“财宝”。

  曾希圣拍板成立安徽黄梅戏剧团,由省文化局具体落实。


分享到:
Tags:黄梅戏剧院 黄梅戏 责任编辑:qirui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安庆天主堂巍然140年(老照片) 下一篇潜山县文化馆主办迎国庆集邮示范..

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