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3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中心免费向公众展出。连日来,影展的现实意义、展出效果和展览主办方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各方交口称赞。
大家都说,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为广大农民摄影人做了一件好事,为农民群众搭建了一个独有的平台,让他们用手中的相机纵情放歌、开怀抒情,为文艺事业的百花园地增色添彩。有些参展的农民摄影人坦言,在此前,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参与国家级摄影评选活动,而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是专门为农民举办的摄影活动,只有农村户口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这极大鼓舞了农村摄影爱好者的热情。
不少人士认为,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对于激励农民用手中的相机关注家乡变化,记录父老乡亲的生活状态,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丰富农村业余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民摄影人,8000余幅参评作品的阵容和规模来讲,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确实引起了各地农民摄影人的强烈反响,有着广泛的群众性,特别是一些已经富裕起来地区的农民,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而这些出自农民之手的质朴影像,为当代农村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也为新农村建设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档案。
部分摄影界人士和三农工作者也提出,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为基层服务、为最广大农民服务的平台。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摄影大展,肯定会有不完善之处,主办方应以此次影展为契机,不断总结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有益经验,将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持之以恒地办下去,继续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完善的文化艺术服务。
“我们的大舞台”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强调说,“这是专门为农民摄影人举办的展览,只有农民摄影人才可以参与。”对于这个参展者身份均一一经过主办单位认证、为农民摄影人举办的“专场”展览,广大农民摄影家纷纷表达自豪之情。
来自浙江的金孝木说,以前从来没有哪个展览是专为咱农民办的,而且还把获奖者都邀请到首都北京参加大展开幕式。以前一提到帮助、支持农民,第一反应总是送钱捐物,对于文化的投入较少。农民摄影大展真正办到了农民的心坎儿里,成为农民真正希望参与的活动,把“实惠”落到了实处。
来自安徽的农民摄影人汪家金是此次参展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看到影展的优秀作品和颇具田园特色的展览形式,他分外高兴,“这个展览太好了,一看就是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大舞台,非常有特色。”
更多农民摄影人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展示的舞台,更对农民拍农村提出许多建议。来自江苏的潘金华常为附近的村民修理农用机械,虽是利用业余时间拍照,但也积累了一些摄影心得。他说,农民拍农村,就该以自己最熟悉的农村生活场景作为反映对象。他在感谢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同时,也希望以后能多办一些类似活动,让农村摄影人有更多的机会向全国人民展示风采。来自山东临沂的郭永生告诉记者,要真实地反映农村生活,应该有综合的、立体的影像组合,只有将展出的所有作品组合在一起来看,才能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有更深入的认识。来自福建的林章莼认为,本次展览不仅为她的摄影爱好提供了更多动力,也让她对农民拍农村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要以家乡的人文和自然为主要拍摄内容。
来自黑龙江的杨振东深深感到,农村题材应该深入去拍,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镜头表达。基层摄影组织应该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充分发挥作用,向更多农民朋友传播摄影知识,让他们更多参与到摄影中来。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农民摄影人,来自江苏的谢慧珍将镜头对准“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她希望通过摄影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了解他们的向往和希望。她相信,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让更多农村女性加入到摄影大军中来,并不是很遥远的事。
来自上海的钱勇赴同样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他告诉记者,农村年轻人文化水平的提高,为整个农村摄影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众多摄影师表达了心声,他们的家人同样高兴——这是一个庞大的摄影团队,这里不仅有参展农民摄影人,更有他们特邀前来助阵的亲朋好友,有的带着妻子,有的带着孩子,还有的带着父母。中国摄协向他们发出诚挚邀请,农民摄影人及其亲友团在京期间,不仅去鸟巢等知名景点采风,更是全体来到中国摄协新的办公地——东四十二条48号参观,成为中国摄协新址迎接的第一批来自基层的摄影人。
从物质到精神的双提升
出席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开幕式的中国摄协副主席朱宪民说,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中国摄协举办这样一个大展非常有时代意义。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很多生活富裕的农民拿起相机、手机拍自己,拍家乡,是社会变革的体现。本次展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和农村的关心,更歌颂了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立体化的布展方式颇为新颖,充分利用了空间布局。展览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时俱进,成为摄影界向建党9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中国摄协副主席张桐胜认为,本次展览是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改善。农民群众已经有实力购买相机,进行摄影创作。从参展作品看,已有一定的实力,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双提升。本次大展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反映了新时代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览不仅立意高、内容精彩,展览的形式也很别致,非常人性化,为今后举办同类主题性展览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民族画报社社长、总编辑车文龙对于影展的意义、新意和创意同样深有体会。他说,农民摄影人的眼光和摄影技术能力让他这样的专业人士也有了危机感。特别是就农村题材而言,农民摄影人无疑具有天然优势。
平凡中的震撼
本次展览期间,前来观展的既有摄影发烧友,也有关注新农村建设的普通百姓。大家纷纷表示,以农民的视角拍摄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活动既新颖又具有现实意义,农民兄弟带来的精彩摄影作品令人过目难忘,让大家看到了栩栩如生的新农村情景。
很多参观者惊讶于农民摄影人的水平。来自山东枣庄的朱国涛说,自己是带着惊讶看完了整场展览,“没想到农民们具有这样高的摄影水平,确实难得!而且很多作品很具代表性,有纪实手法、有人物特写、有风光描绘、有细节把握,很好地反映出当今农村的风貌,给人很直观的印象。”
安徽观众朱大冬说:“我觉得农民摄影家们拍得很真实,照片中每个人物都各具特点,让人得以通过这些人物,看到当今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生动地反映出当今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
北京的摄影人王希宝对展览的最直接印象是作品中体现出的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他说:“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实施了取消农业税等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在很多照片中都有体现。”他还建议可通过前后对比、今昔对比等形式,烘托农村的发展变化。
北京市民文文说:“这次大展开了个好头,应该把这个大展产生的影响发挥到最大程度,进一步推动农村摄影事业发展。可以通过对这次大展中获奖的农民摄影人进行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让他们发挥更大能量,拍出更多好作品,以带动更多农民朋友拿起相机,加入到摄影队伍中来。”
更多观众感受到的是农民镜头中农村生活的朴实和平凡,北京观众刘雯说:“平凡中带着震撼,因为那是农民以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拍出来的具有浓浓情感的作品,能够从很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反映出大主题,这样的作品往往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能以强大的情感力量直指观者心灵。”
“梦里的庄稼”
作为中国文联开展的一系列以“唱响主旋律、坚定跟党走”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获得各方好评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
人民日报6月22日的视觉新闻版上,整版刊发了本次展览的部分优秀作品,而且以“梦里的庄稼”为题,引用陕西省蓝田县史家口寨史家口村村民张焕财的诗句“我不仅要种好田里的庄稼/还要种好梦里的庄稼/田里的庄稼填饱肚皮/梦里的庄稼滋养灵魂/我把相机当做“农具”/播种我梦里的庄稼”,展示了农民群众对于摄影艺术的美好信念和执著追求。新华社编发的关于本次展览的通稿被全国各个媒体广泛采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农业频道、北京电视台播报了相关消息;农民日报、中国艺术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和各大网站等数十家媒体也在第一时间刊发了消息,对本次具有开创意义的摄影展览给予充分肯定;凤凰网还主动联络主办单位,为参展的部分农民摄影人拍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