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品牌的刀具多为整体钢材锻制切削而成,比较考究的则在淬火时对刀具的不同部位进行区别处理,以达到硬度和韧性的最佳组合,既锋利又有足够的强度。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了夹钢和贴钢的工艺,即将含碳量较高的钢片和韧性较强的低碳钢材结合在一起,同样能达到高级钢材的硬度和坚韧性,而且价格低廉,容易得到,这应该也是民间使用最多的刀具。
我在“野外用刀的小经验”一文中曾经说过,在高寒地区使用这类刀具很容易发生不同材质的钢料剥裂的事故,有的朋友觉得难以置信。不过这是我亲历的惨痛教训,而且还不止一次,看着手里的猎刀变成了张开大嘴的废物,真是哭笑不得。幸好大多数的人不会到如此严酷的环境中去生活,了解一下有备无患吧。
关于刀柄材料及形状的问题,关注的人可能不太多,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很少有机会使用刀具进行长时间的工作。一般来说,越是粗糙的刀柄越能保证你牢固的把握住刀具,如果有指槽之类的外形,握持感会更好,如冷钢的38UWC、SOG的M37等。但是,这类刀柄也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工作时间一长,你的手掌很容易起泡甚至磨破。光滑的刀柄相对来说好一些,不过在使用中为了握紧,你的手掌要付出额外的力量,很快就会疲劳,这也是一个矛盾的地方。增加刀柄的曲度使之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如果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呵呵,那就只有勤加锻炼,使你的手掌肌肉有力并且布满老茧,不过这在现代社会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了,毕竟用刀来谋生的时代已经过去,请只管按照你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去选择吧。
原本不想对具体品牌型号进行评论,但文字所致,总免不了有所牵扯。好在本人所用过的品牌并不多,而且所选的多为自己认为较合适之型号,是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故而没有任何偏见,仅以亲身的经历感受谈了些看法,如果刀友们有不同的意见,很愿意和大家一同探讨。
有朋友说我偏爱传统型的刀具,我不否认,传统即意味着品质优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卡巴的1217。这款刀具堪称是经典,也是我喜欢的野外用刀,唯一的遗憾是它的皮制刀鞘,这里我也顺便回答几个朋友的提问。1217的皮鞘古朴实用,但在淋了雨之后,需要很久才能晾干,我的1217就曾这样长时间捂在潮湿的皮革中,虽然不时取出擦拭,但还是免不了有了一些浅表的锈斑。最为烦恼的是受了潮之后,刀鞘上还会滋生霉点,需要经常保养,对于我这样以使用为主的刀友,十分的不方便。至于巴克的110,也是皮革的刀套,我携行时是挂在外衣内的皮带上,虽无风雨侵袭,但户外奔波时人体的体温汗气被皮革吸收,如较长时间不将刀具从刀套中取出,几天的功夫巴克110金光闪闪的的刀柄上就布满了暗绿,很不容易除去。而且皮革刀套上出现了大块霉斑,用心擦掉后,又会长出来,反复多次,很难根除。唉,出门在外,保护刀具的刀套反倒需要你来保护,岂不是很令人烦恼的事情?
3.木棍,登山杖和单脚架
有个朋友对我说,他在野外的首选是大型猎刀或砍刀,因为担心会遇上猛兽,需要自卫。对此我有些不以为然。在中国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我相信绝大多数的野营朋友没有和大型动物直接接触的机会,更遑论遇见食肉猛兽的攻击了。除非你要去的地方是原始丛林,需要你披荆斩棘,搭桥开路,否则,带着如此沉重的一把大型刀具长途跋涉是否必要,就很值得考虑了。尤其是野外工作的摄影家,本身器材的负担就已经非常沉重,如果让他们再挎上一把比大口径长焦镜头还要累赘的大刀,恐怕谁也不愿意。
如果你要去的地方真有威胁性的动物出没,为安全计,猎刀也决非是自卫的最好选择。首先,动物都是四足行动,敏捷迅速,而人类却是在站立时才灵活有力,用刀对抗低于腰胯高度的动物是相当困难的,即便能成功,自身也很难避免受到伤害。在远离人烟的荒野,受伤往往还会威胁到生命,高温极易感染,而寒冷的地区,失血会造成体温下降,后果可想而知。
那么,有没有更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行呢?当然有!方法很简单也很原始,那就是一根结实的木棍!木棍的作用不仅仅是可以自卫,还是一个很有效很灵活的摄影单脚架。这显然有点离题了,但既然写到了这儿,我姑且也把这一条放在了本文里,不管是刀友还是驴友、摄友,我们是声气相通的,希望这个经验能对大家有用,或者说各取所需吧。
接下来,我们就先从木棍的制作说起。由于各个地域树木的种类不同,当然应该选用当地最结实的树种,你可以找一棵生长匀称的小树,根部要比你的手腕粗一些,如果你的手掌足够大,那么树棍不妨也可以选择更粗壮一些的。记住,应该尽量选择生长在向阳处的树木,因为向阳山坡的树木质地比背阴处的更结实致密,经得起用力击打而不易折断。接下来,用工具先将树根处的泥土挖开,设法把小树连根拔出,然后清除掉根须,尽可能的保留树干接近根部的部分,这一部分的木质是树干最坚硬最结实的,又有一定的重量,这是制作好木棍的关键。树棍的长度大约可在一米七左右,也就是俗称的齐眉棍,表皮一般情况下不用剥除,除了少部分树种外,树皮在风干后都能增加木质的强度,有利无弊。
砍伐下来的树棍由于水分很多,分量既重,强度也不够高,所以需要先进行干燥处理。在炎热地区,自然风干一、二天就可以使用了,或者将树棍埋在薄薄一层干燥的沙子里暴晒,也可以达到快速脱水的目的,但是切忌直接置于烈日下,否则树棍上很可能出现深长的裂纹,导致木质强度的下降。寒冷地区的处理稍微麻烦一些,用篝火小心的烘烤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法,但不要局部过热,使木质烤焦或者烤“熟”,这也会影响强度。另一种方法是把篝火燃烧后的热灰铺开,以恰好可以完整地把树棍埋没为准,利用热灰的干燥和温度逼出木质中的水分,这样树棍的干燥收缩会比较均匀,猛烈击打时不会轻易折断。如果灰烬的量不够,也可以仅仅埋没树棍靠近根部的那一半,因为这一部分是使用时受力最大的地方,一定要干燥结实才能经得起冲击。
有了这样一根得心应手的武器,对付你在荒野最可能遇见的蛇类或犬科类动物远比一把猎刀更加有效,不过要注意,木棍的树根部才是用来击打的部位,不要握反了。击打的方向也应以斜劈或横扫为主,这样的命中率高,力度也猛烈,任何动物被击实都承受不了。记住,击打时一定要迅速有力,动物的痛觉神经都要比人类迟钝一些,只有强烈的打击才可能迫使它不敢进攻,如果不是极其饥饿或激怒的野兽,相信它一定会头也不回的逃走。
木棍在大部分的时间起着登山杖的作用,在棍身适当的地方系上一根腕带,既可助力,也可充作一根很有效的临时单脚架。
现在除了一些比较专业的朋友使用单镜反光相机外,很多人用的还是轻便型的数码相机,也就是说,要用LCD屏来取景。以前使用传统相机拍摄时需要贴额贴腮,至少有三点支撑,相机的稳定性相对较好。而用LCD屏取景时双手离开身体,肯定不如传统式的手持拍摄方法稳固。虽然使用三脚架是最理想的方法,但不够灵活,这时候单脚架就显出了它的优势。
专业的单脚架上有用来固定相机的云台,我们自制的木棍单脚架的云台就是自己的手。根据你最习惯的拍摄高度,你可以把腕带系紧在适当的地方,拍摄时,手掌穿过腕带半握住木棍,用力下压,使手掌下缘获得稳固的支撑,其余手指配合另一只手握持相机。也可以把整个手腕穿过挽带下压,以腕部的压力来稳定相机,减小慢速快门造成的震动。总之,使用自制单脚架的原则是一定要把重量向下坠,让相机、脚架、地面和你的身体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整体,多数情况下至少可以获得低于标准二到三挡快门的速度拍出较清晰的照片,用此方法我甚至于在200mm长焦拍摄时使用过1/8秒的快门,清晰度也可以接受。户外的风光摄影广角镜头应用较多,用了这根自制的木棍三脚架,你的照片可以放到更大更清晰,也较利于迅速移动抓拍。
在拍摄和登山之间手部的握持位置不同,使用单镜反光相机的朋友需要接近视平的高度,轻便数码相机有时可以低一些或高一些,而作为登山杖的握持高度则在胸腹之间,你不妨在木棍上多系几个腕带,以便随时换用。
夹七杂八地说了许多的题外话,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把自己和战友们用血汗换来一些小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四海之内皆兄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接着再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陆续介绍给大家。也许我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你,但各取所需,相信总会对某些人有所帮助。